
四川旅游学院作为国内首个独立设置的旅游类普通本科高校,其学风建设始终围绕“应用型、行业型、开放型”办学定位展开。学校以“精行俭德·博雅笃志”为校训,将旅游产业需求与高等教育规律深度融合,形成了“产教联动、知行合一”的鲜明学风特色。近年来,通过构建“三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教学督导+行业评价+学生反馈),学校在实践教学占比、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等核心指标上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达146个,覆盖85%以上专业;学生参与行业技能竞赛获奖量较五年前增长230%,形成“课堂-实验室-企业”递进式学习生态。这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风特质,既体现了旅游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也暴露出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跨学科融合不足等挑战,构成该校学风建设的双重面向。
一、学风建设机制创新
学校构建“三维四阶”学风管理体系,建立教学质量预警机制,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制度。近三年累计优化12个专业课程体系,淘汰3门低效课程,新增“智慧旅游”“文旅大数据”等前沿模块。推行“双导师制”覆盖78%本科专业,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平均时长超60课时/学期。
学风监测指标 | 2019 | 2021 | 2023 |
---|---|---|---|
图书馆日均入馆人次 | 3215 | 4187 | 5362 |
企业项目导入课程占比 | 45% | 62% | 78% |
学业警示发生率 | 8.7% | 6.3% | 4.1% |
二、师资结构与教学投入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2%,拥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行业兼职教师年授课量突破1.2万课时。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近四年选派237名教师赴迪士尼、洲际酒店等国际企业研修,开发产教融合案例库143个。
类别 | 专任教师 | 行业教师 | 博士占比 |
---|---|---|---|
旅游管理学院 | 68 | 25 | 31% |
烹饪学院 | 52 | 41 | 22% |
经济管理学院 | 75 | 37 | 28% |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形成“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及18个校企协同创新平台。酒店管理专业实行“三学期制”,第三学期全员进入企业顶岗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服务流程深度对接。
专业群 | 实训室面积 | 校外基地数量 | 双证书获取率 |
---|---|---|---|
文旅创意 | 8200㎡ | 126 | 94.5% |
餐饮服务 | 5800㎡ | 98 | 91.2% |
旅游电商 | 4300㎡ | 73 | 89.7% |
四、科研转化与学风互动
近三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项,其中“川菜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直接转化为6门特色课程。建立学生参与科研长效机制,年均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230余项,孵化创新创业项目87个。
五、学风培育载体创新
- 打造“川旅讲坛”品牌,年均举办行业名家讲座60场
- 实施“晨读夜习”计划,建立22个学业互助小组
- 开发“文旅素养”在线课程群,选课人数突破1.5万人次
六、学业表现与成果产出
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91.7%,专业对口率78.4%。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牌12枚,特别是在2023年世界研学旅行大会中,学生团队设计的“蜀道文化研学路线”获国际金奖。
七、学风建设挑战分析
存在三大矛盾:数字化转型需求与教师信息化能力不匹配(仅65%教师掌握AR/VR教学技术);行业快速迭代与课程更新滞后(新兴业态课程覆盖率不足40%);国际化办学目标与外语应用能力差距(雅思6.0+学生占比仅3.2%)。
八、横向对比与发展建议
对比维度 | 四川旅游学院 | 桂林旅游学院 |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
---|---|---|---|
实践教学占比 | 45% | 38% | 41% |
企业定制课程数 | 126门 | 89门 | 103门 |
毕业生创业率 | 5.7% | 3.2% | 4.8% |
建议强化三方面建设:一是构建“数字孪生”实训系统,提升虚拟仿真教学覆盖率;二是深化与OTA平台、文旅集团的大数据共享机制;三是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人才培养专项。通过制度创新打破产学研壁垒,使行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周期缩短至6个月内,真正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价值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