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竹县职业中学作为川东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始终秉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形成了“产教融合、德技并修”的特色育人模式。学校现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开设12个紧贴区域产业需求的专业,其中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3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创新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对口升学率达65%,累计为地方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万名,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71年创建的大竹县五七大学,1984年改制为职业中学,2005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中。现有校本部及电子工业园、汽车城两个实训基地,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71-1984年 | 五七大学时期 | 培养农业技术骨干300余人 |
1985-2004年 | 省级重点职中建设 |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
2005年至今 | 国家级重点校发展 | 建成3个省级实训基地 |
二、办学规模与硬件设施
学校占地23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建有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实训中心。
类别 | 数量 | 设备价值(万元) |
---|---|---|
实训工位 | 2800个 | 3600 |
多媒体教室 | 120间 | 800 |
校企合作车间 | 8个 | 2000 |
三、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开发校本教材18部,其中《新能源汽车构造与维修》入选省级优质教材。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技能证书 |
---|---|---|
电子技术应用 | SMT表面贴装技术、智能终端检测 | 电子设备装接工(中级) |
汽车运用与维修 | 新能源汽车维护、智能网联技术 | 汽车维修工(高级) |
电子商务 | 网店运营、直播营销实务 | 电子商务师(三级) |
四、师资队伍与教研实力
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正高级讲师5人,硕士研究生3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2%。近三年承担省级课题6项,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包12个。
教师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高级职称 | 68 | 27.6% |
硕士及以上 | 38 | 15.5% |
企业兼职教师 | 42 | 17.1% |
五、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实施“岗位引领、三阶递进”培养模式,与蜀渝地区126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近三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82%。
年份 | 毕业生总数 | 对口就业率 | 平均起薪(元) |
---|---|---|---|
2021 | 986 | 89.3% | 3800 |
2022 | 1024 | 90.7% | 4100 |
2023 | 1068 | 92.5% | 4350 |
六、社会服务与技能培训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等项目28期,覆盖人次超5000。建成“大竹县电商人才孵化中心”,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126名。
- 技术技能培训:年培训量达3000人次
- 社区教育服务:开设老年大学课程12门
- 扶贫协作:对口帮扶云阳县职教中心
七、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与蜀渝汽车集团共建“新能源汽车学院”,联合开发《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4门定制课程,实现“教室-车间-研发中心”三位一体培养。
合作形式 | 企业数量 | 受益学生数 |
---|---|---|
订单培养 | 28家 | 620人/年 |
顶岗实习 | 96家 | 100%覆盖 |
现代学徒制 | 15家 | 300人/届 |
八、文化传承与特色发展
将“竹文化”融入校园建设,打造“竹韵匠心”德育品牌,开发竹编工艺、非遗戏曲等校本课程8门,培养学生“如竹般坚韧”的职业品格。
- 传统文化传承:设立蜀绣、竹雕工作坊
- 创新创业教育:年孵化学生项目30+
- 国际交流合作:与泰国清迈职教中心缔结友好学校
面向“十四五”发展新局,大竹县职业中学正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智慧教学管理系统,深化“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持续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适配度与贡献力,向着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