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以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为核心的特色专业体系。学校现有专业覆盖一、二、三产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市级骨干专业3个,与县域茶业、竹产业、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高度契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构建了“基础能力+专业技能+创新创业”三级课程体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达65%,为青川县乡村振兴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一、专业分类与产业匹配度分析
学校专业设置分为四大类12个方向,其中现代农业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等核心专业与青川县“生态立县”战略深度绑定。例如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直接服务全县30万亩茶园产业,旅游服务专业对接唐家河国家级景区人才需求。
专业类别 | 具体专业 | 对应产业 | 年招生规模 |
---|---|---|---|
现代农业类 | 茶叶生产与加工、畜牧兽医 | 茶产业、养殖业 | 80-100人 |
旅游服务类 | 导游服务、酒店管理 | 生态旅游 | 60-80人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 | 数字经济 | 50-70人 |
机械制造类 | 数控技术、汽车维修 | 制造业 | 40-60人 |
二、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对比
以茶叶生产与加工、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三个重点专业为例,课程设置呈现“公共基础+专业核心+拓展模块”结构。
专业名称 | 核心课程 | 实践占比 | 职业资格证书 |
---|---|---|---|
茶叶生产与加工 | 茶树栽培、茶叶审评、加工设备操作 | 55% | 茶叶加工工(中级) |
旅游服务与管理 | 导游实务、景区服务、民宿运营 | 60% | 导游资格证 |
计算机应用 | 网络搭建、图形设计、数据库管理 | 50% | 计算机操作员(高级) |
三、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学校建成省内一流的实训中心,其中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占地120亩,包含标准化茶园、智能温室等设施;旅游实训中心配备VR导游模拟系统和民宿管理沙盘。
实训类别 | 设备价值 | 合作企业 | 年实训人次 |
---|---|---|---|
农业技术 | 800万元 | 川茶集团、竹海公司 | 600+ |
旅游服务 | 300万元 | 唐家河旅游开发公司 | 450+ |
智能制造 | 500万元 | 广元机床厂 | 300+ |
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通过“校企双聘”机制,形成“双师型”教师占比68%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实践经历者达85%,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26人。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2.5+0.5”分段式培养,即2.5年在校学习+0.5年顶岗实习。与京东、蜀茶实业等企业开展“订单班”培养,近三年定向输送毕业生127人。
六、就业质量与升学通道
毕业生呈现“就业地域集中、岗位专业对口”特征,本地就业平均起薪3500元/月。升学方面,高职单招录取率连续三年超75%,对口高校涵盖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旅游学院等。
七、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为茶农、民宿经营者等群体定制专项培训。承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3项,开发乡土教材4部。
八、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产业需求调研-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教学计划修订”的闭环机制。近两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维修、直播电商服务专业,停办文秘、纺织工艺等与区域产业关联度低的专业。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通过构建“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格局,形成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范式。其“基础平台+特色模块”的课程体系、“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模式,以及“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育人制度,有效破解了县域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两张皮”难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专业升级,深化“教学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山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