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内江市资中县职业技术学校(资中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内江市资中县职业技术学校(资中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内江市资中县职业技术学校是川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资中县农业大县与制造业转型的区位优势,构建了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学校始建于1987年,历经多次整合升级,现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设12个中职专业和4个五年制高职衔接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超4000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与本地龙头企业如资中蜜饯食品厂、内江齿轮厂建立深度合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本地产业人才供给占比达65%。硬件设施方面,拥有数控实训中心、电子商务实训室等现代化教学空间,但生均教学设备值仍低于全省中职平均水平。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约45%,高级职称教师集中在传统优势专业,新兴专业师资结构亟待优化。

四	川内江市资中县职业技术学校

一、学校基础概况与核心指标

指标类别 具体内容
创办时间 1987年(前身为资中县农业技术学校)
办学性质 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占地面积 120亩(含实训基地30亩)
在校生规模 4,236人(2023年数据)
重点专业 现代农业技术、机械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

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配性分析

学校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川南产业带需求,形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角结构。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依托资中血橙、枇杷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为本地电商企业输送直播运营、冷链物流人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对接内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与四川效率源科技共建“精密检测实训室”。但第三产业专业如旅游服务、老年护理开设较晚,2023年新增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尚未形成规模化招生。
专业类别 专业数量 就业对口率 企业合作覆盖率
第一产业相关 3个 89% 72%
第二产业相关 5个 78% 95%
第三产业相关 4个 65% 48%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质量保障

现有教职工217人,生师比19:1,高于国家标准。双师型教师89人,占专任教师41%,但人工智能、电商直播等新兴专业教师缺口达35%。通过“校企双聘”引入企业技术骨干28人,但存在教学经验不足问题。2023年教学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对实训课程评价(82分)显著高于理论课程(71分),反映实践教学体系相对成熟。
教师类型 人数 占比 企业实践时长(年)
在编专任教师 163 74.6% 2.3
企业兼职教师 54 24.8% 5.7
双师型教师 89 41% 3.1

四、实训设施与产教融合实践

投入1.2亿元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大楼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农业两大板块,其中工业机器人实训室配备ABB、发那科设备12台,但设备更新周期长达5年。与京东西南基地合作的“电商客服实训中心”实现教学项目市场化运作,学生日均处理订单量达300单。2023年校企合作开发教材17本,但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仅覆盖40%专业课程。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五年升学率稳定在28%-32%,主要流向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等省内院校。就业学生中,进入规模以上企业比例从2019年的37%提升至2023年的52%,但专业对口度存在波动。创业扶持方面,累计孵化学生创业项目47个,存活率超60%,集中于农村电商、社区服务领域。

六、社会服务能力与辐射效应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次,承接扶贫项目覆盖12个乡镇。与资中县经开区共建的“共享实训中心”服务周边中小微企业员工培训,但高端技术服务收入仅占学校总经费的8%。开发的《川南早熟柑橘栽培技术》在线课程被纳入“川渝乡村振兴课程库”,但跨区域影响力仍待提升。

七、办学特色与创新举措

首创“田间课堂+车间课堂”交替教学模式,现代农业专业学生需完成200小时田间实操学分。与华为合作的ICT学院采用“1+X”证书制度,云计算方向学生获HCIA认证率达91%。数字乡村服务队深入全县23个镇街,协助建立数字化农产档案系统,但商业化转化机制尚未健全。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智能制造专业群设备迭代资金缺口达3000万元;二是县域生源减少倒逼招生半径扩大至川北地区;三是教师企业实践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建议深化“政-校-企”三元投入机制,探索跨区联合培养模式,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见,资中县职业技术学校在服务地方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但需在专业动态调整、师资高端化、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加速突破,以应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