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张倩作为该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在教学创新、科研转化、社会服务等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其主导开发的"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虚拟仿真系统"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累计培养技能型人才超1200人,牵头建立的"川内首个校企联合动力电池检测中心"年承接企业检测项目金额突破800万元。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张倩团队与一汽丰田、宁德时代等企业共建课程12门,主持制定四川省新能源汽车维修职业技能标准,其"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被纳入教育部典型案例库。
教学创新与课程建设
张倩构建"三维递进式"课程体系,将传统燃油车与智能网联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引入AR远程协助系统,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覆盖率达92%。
年度 | 授课学时 | 开发新课程 | 教学改革项目 |
---|---|---|---|
2020 | 460 | 2门 | 省级重点教改课题 |
2021 | 580 | 3门(含校企合作) | 国家资源库子项目 |
2022 | 620 | 1门(双语课程) |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
科研成果转化
近五年主持纵向课题5项,横向技术服务到账经费年均增长45%。其研发的"电池健康度快速检测装置"已迭代至第三代,检测效率提升60%。
年份 | 专利授权 | 技术交易额 | 检测案例 |
---|---|---|---|
2020 | 3项实用新型 | 120万元 | 85例 |
2021 | 2项发明 | 230万元 | 132例 |
2022 | 5项软著 | 360万元 | 189例 |
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汽车医院"平台,年开展公益检测服务超300次,技术帮扶中小微企业47家。主导开发的"商用车远程诊断系统"被纳入四川省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体系。
服务项目 | 培训人次 | 技术攻关 | 行业标准 |
---|---|---|---|
退役军人技能培训 | 260 | 3项 | 参与制定 |
企业新型学徒制 | 480 | 5项 | 主笔编制 |
国际产能合作 | 150 | 2项 | 对标认证 |
学生培养成效
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3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建立"师徒制"跟踪档案,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1%以上。
竞赛类别 | 获奖等级 | 指导人数 | 就业去向 |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国赛一等奖 | 3人 | 比亚迪研究院 |
智能网联汽车 | 省赛特等奖 | 5人 | 中汽研重庆中心 |
创新创业大赛 | 铜奖 | 8人 | 自主创业 |
国际化教学实践
牵头开发"一带一路"定制化课程包,为老挝、缅甸培养技术骨干42名。其主讲的《汽车电子技术》课程被认定为澜湄合作专项资源。
国际合作项目 | 输出标准 | 师资培训 | 教材输出 |
---|---|---|---|
中德诺浩项目 | 6项认证标准 | 12人次 | 3本工作手册 |
泰国春府大学 | 4项课程标准 | 8人次 | 2本实训指导书 |
柬埔寨工贸部 | 3项职业规范 | 5人次 | 1套虚拟仿真系统 |
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创建"四维八段"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误差小于15%。与吉利集团共建的"领克订单班"年输送人才超80人。
合作形式 | 设备投入 | 双师比例 | 课程置换 |
---|---|---|---|
厂中校 | 850万元 | 78% | 6门核心课 |
校中厂 | 1200万元 | 83% | 8门实训课 |
跨区域联盟 | - | 65% | 12门共享课 |
行业影响力分析
担任四川省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修订的《电动汽车维护技术规范》已被省内78%的一类维修企业采用。其提出的"预防性维护指数模型"被纳入交通运输部研究课题。
影响力维度 | 省级层面 | 行业层面 | 区域层面 |
---|---|---|---|
标准制定 | 3项主笔 | 5项参与 | 9项推广 |
技术培训 | 年均8场 | 覆盖2000+人次 | 建立3个工作站 |
决策咨询 | 5份报告被采纳 | 行业标准评审 | 政府购买服务 |
未来发展路径
正筹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创新中心",计划三年内形成L3级自动驾驶测试能力。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的"车路云协同控制"研究已进入中试阶段。
- 短期目标:完成省级工匠创新工作室验收
- 中期规划: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长期愿景:打造西部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创新高地
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发展,张倩在职业教育领域构建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范式。其实践不仅提升了区域汽车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质量,更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加速迭代,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探索将持续产生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