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校训的
贵州中医药大学的校训是“厚德明志,笃学力行”,这八个字凝聚了学校的精神内核与办学理念,体现了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校训中的“厚德”强调道德修养,要求师生以仁爱之心服务社会;“明志”则倡导明晰志向,坚定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感;“笃学”突出严谨治学,追求学术卓越;“力行”注重实践,将理论转化为服务健康中国的行动力。
这一校训不仅是学校育人的纲领,更与中医药“仁术济世”的传统一脉相承。在新时代背景下,它引导师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下将从校训的历史渊源、内涵解析、实践体现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
贵州中医药大学校训的形成,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地域特色。作为贵州省唯一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学校自建校以来便以传承岐黄之术为己任,而校训的提出正是对这一使命的凝练表达。
- 中医药文化的基因:校训中的“厚德”与中医“大医精诚”的理念相呼应,强调医者德行为先;“笃学”则源自古代医学家“博极医源”的治学传统。
- 地域特色的融合:贵州多民族聚居的环境赋予校训包容并蓄的特点,如“力行”倡导的实践精神与少数民族医药的田野调查方法高度契合。
- 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校训中的“明志”激励师生投身基层医疗,服务西部大健康产业。
校训的逐字内涵解析
“厚德明志,笃学力行”作为校训,每个词语均承载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观体系。
- 厚德:取《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要求师生修身立德,尤其在医学领域需以患者为中心,弘扬“仁爱·奉献”的医德医风。
- 明志:出自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强调中医药人应树立传承创新的职业理想,扎根民族医药研究。
- 笃学:源自《论语》“笃信好学”,倡导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如学校对苗侗医药古籍的系统挖掘与整理工作。
- 力行:化用《中庸》“力行近乎仁”,突出“早临床、多临床”的教学特色,鼓励学生在乡村义诊、药企实习中锤炼技能。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体现
贵州中医药大学将校训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 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设立“岐黄德育讲堂”,开展“名医名师”评选,将医德考核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 学科建设的导向:围绕“明志”目标,重点建设中药民族药学科群,建立苗医药研究院等特色平台。
- 实践教学的创新:通过“笃学力行”计划,构建“院校+基地+社区”三联动的实践网络,如与百灵制药共建产学研基地。
校训对师生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校训为师生成长提供了价值坐标与行动指南。
- 教师层面:引导教师兼顾科研创新与临床带教,如国医大师何成瑶团队将苗药验方开发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结合。
- 学生层面:激励学生参与“三下乡”医疗扶贫,近年来累计服务偏远山区群众超10万人次,践行“力行”精神。
- 社会影响:校训文化辐射至附属医院,形成“以德施治”的服务理念,疫情期间组建医疗队驰援湖北,彰显“厚德”担当。
校训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协同关系
校训不仅关乎校园文化,更与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战略形成深层互动。
- 理论传承的桥梁:“笃学”推动《贵州民族药志》等典籍研究,为中医药理论体系注入地方智慧。
- 产业创新的动力:基于“力行”精神,学校与企业合作研发的“仙灵骨葆”等中药新药产值突破30亿元。
- 国际交流的纽带:通过“明志”教育,培养精通中西医的复合人才,助力“中国-东盟中医药中心”建设。
校训文化的传播与深化路径
为使校训精神更广泛渗透,学校构建了多维度的文化传播机制。
- 环境浸润:校园内设置校训石、文化长廊,将名言警句融入景观设计。
- 新媒体传播:开发“校训微课堂”系列短视频,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传统内涵。
- 制度保障:在教师职称评审、学生评优中增设校训践行指标,形成激励闭环。
校训引领下的未来发展方向
面向2035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目标,校训将持续指导学校战略升级。
- 学科交叉:依托“厚德”理念,推动中医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智慧中医。
- 人才培养:强化“明志力行”导向,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缓解基层医疗人才短缺。
- 文化输出:以校训为内核,打造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品牌,如建立海外中医药文化体验馆。
贵州中医药大学校训作为精神图腾,已深深镌刻在全体师生的集体意识中。从课堂到临床,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这八个字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引领力量,推动着学校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宏大叙事中,校训精神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8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