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贵州医科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贵医大校训及历史)

贵州医科大学的校训及其历史评述

贵州医科大学的校训是“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这一校训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底蕴,体现了对医学人才德行与专业能力的双重追求。“诚於己”强调个体内在的真诚与自律,“忠于群”彰显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敬往思来”则传递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开拓精神。校训形成于建校初期的艰苦岁月,历经时代变迁,至今仍是全校师生行为准则与精神坐标。

贵	州医科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校训的历史可追溯至1938年学校前身——国立贵阳医学院的创立。在抗战烽火中,首任院长李宗恩等先驱将西医教育与爱国精神融合,奠定了校训的雏形。1947年正式确立的十二字校训,既受中国传统文化“修齐治平”思想影响,亦吸收了近代医学教育“科学济世”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校训随校名更迭而传承,并在改革开放后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015年学校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时,校训作为核心文化符号被保留,成为连接学校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一、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核心内涵

贵州医科大学的校训由三个短语构成,每个短语均包含深刻的伦理与教育意义:

  • 诚於己:要求师生做到学术诚信与人格真实,尤其在医学实践中保持对生命与科学的敬畏。
  • 忠于群:突出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医学服务的公共属性,呼应“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誓言。
  • 敬往思来:倡导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体现医学教育承前启后的使命。

这一校训与“医乃仁术”的传统理念一脉相承,同时融合了现代医学教育对团队协作与科研创新的要求。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学校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的集体驰援行动,正是“忠于群”精神的直接体现。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过程

校训的诞生与学校创建背景密不可分。1938年,为培养战时急需的医学人才,国立贵阳医学院在抗日烽火中成立。首任院长李宗恩提出“公勇勤朴”的临时训言,成为校训的前身。这一时期的教学实践注重将医学技能训练与民族救亡结合,例如师生共同参与战地救护,为校训注入了实践基因。

1947年,学校在总结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正式确立十二字校训。据校史记载,当时的教授会议反复研讨,最终选定儒家经典《大学》中的“诚意正心”与西方医学教育中的“服务社会”理念相结合的表达形式。这一设计既符合抗战胜利后国家重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也奠定了学校“立足贵州、服务西南”的办学定位。

三、校训在不同时期的传承与演变

1950年学校更名为贵阳医学院后,校训一度简化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但其内核仍被保留。改革开放时期,原校训在1982年校庆时恢复使用,并写入《贵阳医学院章程》。2000年后,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转变,校训中的“敬往思来”被赋予关注医学人文的新内涵。

2015年更名大学时,校训作为文化遗产被重点讨论。校方组织师生投票与专家论证,最终决定保留原有表述。这一选择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因校训具有持久的适应性——其强调的诚信、合作与创新,恰恰是现代医学教育的三大支柱。

四、校训在当代的实践与影响

今日的贵州医科大学将校训融入育人全过程,具体表现为:

  •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嵌入校训案例,如解剖学强调“诚於己”的学术规范,公共卫生课程突出“忠于群”的使命。
  • 校园文化:每年举办“校训文化月”,通过义诊、学术诚信宣誓等活动强化价值认同。
  • 社会服务:依托校训精神,构建覆盖贵州全省的基层医疗培训网络,累计培养乡村医生万余名。

据2022年毕业生跟踪调查,87%的用人单位认为该校毕业生体现出显著的校训特质,尤其在基层医疗岗位中展现出的责任感远超同类院校。

五、校训的文化价值与未来展望

作为西南地区医学教育的活化石,贵州医科大学校训的价值早已超越文本本身。它既是一部浓缩的校史,记录了从战火中走来的坚韧;也是一面精神旗帜,指引着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发展方向。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校训中“忠于群”的理念与分级诊疗、医防融合等政策高度契合。

贵	州医科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未来,随着医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敬往思来”的内涵可能进一步扩展至科技伦理领域。而校训的生命力,正源于这种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的开放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824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85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