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关于右江民族医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校训——“大医精诚,博学致远”,是这所扎根于革命老区、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基层的医学高等学府的精神图腾与价值核心。这八个字,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文化的精髓,更彰显了学校在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的办学使命与时代担当。“大医精诚”源自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千百年来医者品格的最高追求,强调医术要精湛、医德要诚笃。右江民族医学院将这一古训置于校训之首,体现了其对医学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即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人学,是充满温度的科学与艺术。而“博学致远”则汲取了儒家文化“博学而笃志”的思想,并赋予了其现代意义,要求师生拥有广博的知识视野、持续的学习能力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唯有如此,方能行稳致远,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更持久的贡献。这一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与学校从1958年创建之初的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再到新世纪以来面向基层、突出民族特色的转型历程紧密相连。它是对学校数十年办学实践中所凝聚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的提炼与升华,是全体右医人认同并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指引着学校在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右江民族医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渊源

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这片红色沃土的右江民族医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农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特殊使命。在其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代右医人凝练并践行着“大医精诚,博学致远”的校训。这八个字,如同一条精神纽带,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融合了技术与人文,统一了个人成长与服务社会,深刻地诠释了医学院校的立校之本、育人之魂。


一、校训文本的逐层解析与时代意蕴

“大医精诚,博学致远”这一校训,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它们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大医精诚”:医术与医德的统一

“大医精诚”直接源于中国医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这篇文章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中医伦理学的奠基之作。右江民族医学院将其作为校训的前半部分,凸显了学校对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培养的极端重视。

  • “精”于医术: 此处的“精”,指的是医术要精湛、精深、精益求精。医学是一门极其复杂严谨的科学,关乎人的生命与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与虚假。它要求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练就过硬的临床技能,并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紧跟医学发展的前沿。对于右江民族医学院而言,培养学生“精”于医术,就是要确保他们具备解决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专业能力,能够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的合格“守门人”。
  • “诚”于品德: “诚”是医德的根本要求。孙思邈在文中详细论述了“诚”的体现:一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同情心;二是“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的平等心;三是“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的奉献精神。在当今社会,这“诚”字更包含了廉洁行医、尊重患者、恪守保密原则等丰富的现代医学伦理内涵。对于主要服务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右医来说,培养学生对基层群众、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厚感情,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大医精诚”作为一个整体,强调了成为一名优秀医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翅膀:高超的技术和崇高的品德。无“精”则无以为医,无“诚”则无以称“大医”。它告诫每一位右医学子,追求医术进步与涵养道德情操必须齐头并进。


2.“博学致远”:知识与视野的拓展

校训的后半部分“博学致远”,汲取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智慧,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 “博学”是基础: 它鼓励师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意味着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要精通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管理学乃至当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这种“博学”有助于医者更全面地理解患者,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右江民族医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正是“博学”理念的体现。
  • “致远”是目标: “致远”意指达到远大的目标,实现长远的发展。它有两重含义:其一,对个人而言,只有通过博学积累,才能夯实基础,提升境界,在医学道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其二,对学校和服务对象而言,培养出博学的人才,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致远”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基层实践贡献力量。它体现了学校不满足于现状,追求卓越,志存高远的价值取向。

“博学”与“致远”构成了因果逻辑关系,“博学”是方法、是路径,“致远”是方向、是目的。这要求右医学子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开阔眼界,广泛涉猎,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之中。


二、校训与右江民族医学院办学历史的深度融合

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校训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与演进,与学校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发展史血脉相连,是学校精神文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结晶。


1.创业维艰与精神奠基(1958-1977)

1958年,为改变广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的落后局面,一所名为“百色医学专科学校”的院校在革命老区百色应运而生。建校之初,条件极其艰苦,但首任院长和早期教职工们怀揣着为老区人民健康服务的赤诚之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边建设校园,一边开展教学。这段筚路蓝缕的岁月,孕育了右医人最初的品质:对人民健康的忠诚、对医学事业的执着以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意志。这种精神底色,为日后校训中“精诚”与“致远”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当时可能没有明确的文字校训,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可以看作是校训的早期雏形和精神内核。


2.改革发展与特色凝练(1978-1999)

改革开放后,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右江民族医学院”,明确了“民族”这一办学特色。这一时期,学校在扩大规模、提升层次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在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方面的独特责任。在教学和实践中,学校特别强调学生要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健康状况,培养他们扎根基层、服务民族地区的情怀。这种定位,使得“大医精诚”中的“诚”被赋予了更具体的内涵——即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厚感情和特殊关爱。
于此同时呢,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医学人才更高的要求,“博学”的理念也逐渐强化,学校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办学理念日益清晰,迫切需要一句能够统领全校师生思想、彰显办学特色的纲领性表述,校训的凝练被提上日程。


3.世纪之交与校训确立(2000年前后)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右江民族医学院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总结数十年办学经验、凝练大学文化核心的过程中,学校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经过反复研讨和推敲,最终将“大医精诚,博学致远”确立为正式校训。

这一校训的确立,是学校办学历史上的一座文化里程碑:

  • 它是对历史的总结: 将建校以来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医术医德并重的追求,用经典而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 它是对特色的彰显: “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在对特定技能的掌握,更深层次地体现在“精诚”服务民族地区的职业操守和“博学”了解民族文化的知识结构中。
  • 它是对未来的指引: 为学校在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既掌握精湛医术、又具备高尚医德和广阔视野的医学人才,为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致远”)提供精神动力。

自此,“大医精诚,博学致远”开始出现在学校的官方文件、宣传材料、校园景观中,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化为全体右医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三、校训在当代的践行与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右江民族医学院通过多种途径,让校训精神渗透到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


1.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将校训精神细化到课程思政、专业教学、实践实习等方方面面。

  • 课程设置: 开设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人文课程,并在专业课程中挖掘“精诚”元素,讲述老一辈右医人服务基层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职业精神。
  • 实践教学: 强化临床实践和社区、乡村实践环节,让学生早接触、早了解基层医疗现状,在服务中体会“大医”的责任与担当。学校长期坚持组织学生赴少数民族村寨开展义诊和健康宣教活动,这正是“精诚”精神的实际体现。
  • 校园文化: 通过举办“大医精诚”演讲比赛、表彰“精诚”标兵、建设校史馆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校训精神如空气般弥漫在校园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塑造独特的大学精神

“大医精诚,博学致远”的校训,与右江民族医学院长期形成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高度契合、相互促进。校训为大学精神提供了经典的文化支撑和理论表述,而大学精神则是校训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生动实践和具体展现。这种结合,塑造了右医人独有的精神气质:既有悬壶济世的仁爱之心,又有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既有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又有放眼未来的开阔胸襟。正是这种气质,使得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而广受社会好评,成为守护基层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力量。


3.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新医科”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校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精”的要求,意味着要拥抱医学科技前沿,推动医学教育创新;“诚”的内涵,需要在新形势下探索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博学”的范围,要扩展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交叉学科领域;“致远”的目标,则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区域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右医力量”。校训将继续作为指引学校改革发展的明灯,激励着右江民族医学院在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服务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校训“大医精诚,博学致远”,是其悠久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学校精神内核的集中表达。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长于服务基层与民族的办学实践,并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引领着这所红土地上医学学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33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9639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