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临沂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临沂大学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临沂大学的校训“明义锐思弘毅致远”八个字,凝练而深邃,不仅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精神追求,更是这所红色学府历史底蕴、地域文化与时代使命的集中体现。这则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蕴含着一段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智慧、在时代发展中凝练共识的历程。它深深植根于沂蒙革命老区这片英雄的土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明义”汲取了沂蒙精神中“”的担当与奉献,是对传统美德与革命道义的继承;“锐思”体现了在知识爆炸时代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弘毅”源自经典,强调着意志的坚韧与责任的重大,呼应了老区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致远”则寄托了学校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志向高远人才的宏伟愿景。这八字校训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从道德根基、思维方法、意志品质到最终目标,为临沂大学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是其精神旗帜和灵魂所在,持续引领着学校在建设区域性一流大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一、 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临沂大学的校训“明义、锐思、弘毅、致远”,言简意赅,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明确的育人导向,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1.明义:立德树人之根本

“明义”居于校训之首,强调了道德品质的基础性地位。“明”即明了、明晰、弘扬;“义”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既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行为,也包含道义、正义、情义与奉献精神。

  • 对传统“义”德的继承: “义”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与“仁”相辅相成。它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见利思义,舍生取义。
  • 对沂蒙精神“大义”的彰显: 在临沂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义”更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内涵。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壮举,正是“大义”的极致体现。这种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义”,是临沂大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明义”对于临沂大学的学子而言,意味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之中。

“明义”是立身之本,它确立了人才培养的道德基调和价值取向,确保所培养的人才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富有责任感的人。


2.锐思:求知探索之路径

“锐思”意指敏锐地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锐”代表锋利、前沿、进取;“思”代表思考、思想、思维。

  • 倡导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在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的今天,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锐思”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要具备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善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追求真知灼见。
  • 体现大学的学术追求: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临沂大学致力于提升学术科研水平。“锐思”要求师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保持学术敏感度,紧盯前沿,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锐思”是成才之钥,它指明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核心方法,是驱动个人与学校持续发展的智力引擎。


3.弘毅:意志品格之锤炼

“弘毅”一词直接源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指宽广、刚强;“毅”指坚毅、果敢、有毅力。

  • 强调责任担当与坚韧不拔: “弘毅”意味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它告诫师生,要实现远大目标,必然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必须培养宽广的胸怀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 契合沂蒙人民的坚韧品格: 沂蒙人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磨砺出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宝贵品格。“弘毅”正是这种品格在学风和精神气质上的体现。它激励师生在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持之以恒。

“弘毅”是动力之源,它为追求“明义”的目标和践行“锐思”的过程提供了坚强的意志保障,确保能够行稳致远。


4.致远:终极目标之展望

“致远”意为达到远大的目标,源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寄托成就事业、服务社会的期望: “致远”是校训的落脚点,它指明了“明义”、“锐思”、“弘毅”的最终目的。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致远”期望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和技能,更要有高远的志向和开阔的视野,未来能够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彰显学校的发展愿景: 对于临沂大学自身而言,“致远”也代表了其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更好地服务沂蒙老区乃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长期追求和宏伟蓝图。

“致远”是愿景之巅,它描绘了通过前三者的积累所要达成的理想境界,是全部教育活动的终极导向。

这八个字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明义”是方向,“锐思”是方法,“弘毅”是保障,“致远”是目标。它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从内在修养到外在事功,完整地阐述了临沂大学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理解。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过程

临沂大学校训的形成,深深植根于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其确立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反映时代精神的过程。


1.历史脉络与文化根基

临沂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41年抗日烽火中成立的滨海建国学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学校的教育目标直接服务于民族解放事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这种艰苦奋斗、学以致用、忠于革命的精神传统,为日后校训的孕育提供了最初的土壤。

此后,学校历经多次迁址、合并和更名,从临沂师范学校、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到临沂师范学院,直至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临沂大学。在这一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学校始终扎根沂蒙老区,其精神气质不可避免地受到沂蒙文化的深刻熏陶。沂蒙文化中最核心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早已内化为学校的精神基因。校训中的“明义”与“弘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沂蒙精神中“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内涵的学术化提炼与表达。

同时,作为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临沂大学也自觉承袭了中国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和现代大学精神。儒家文化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与“明义”、“弘毅”、“致远”的要求高度契合。现代大学所倡导的学术自由、独立思考、服务社会的理念,则在“锐思”和“致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确立过程的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临沂师范学院也处于“升本”成功后,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的关键战略转型期。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科专业的拓展、办学层次的提升,都迫切需要一套能够统摄全局、彰显特色、引领未来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校训作为大学文化的灵魂,其制定工作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这一背景下,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校训的征集、研讨和论证工作。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广泛征集: 面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广大校友,广泛征集校训方案。这一举措旨在集思广益,确保校训能够反映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体现全体“临大人”的共同意志。
  • 专家研讨: 邀请校内外文史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征集到的大量方案进行深入研讨和学术论证。专家们从文字训诂、文化内涵、时代精神、学校特色等多个维度进行把关,确保校训文本的经典性、准确性和独特性。
  • 凝练共识: 在众多提案中,“明义、锐思、弘毅、致远”这一组合逐渐脱颖而出。它既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弘毅”、“致远”),又体现了现代大学的追求(如“锐思”),更紧密结合了地域文化特色(如“明义”对沂蒙“大义”的呼应),较好地平衡了传统与现代、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 正式确定与发布: 经过反复斟酌和校内民主程序,最终由学校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正式将“明义、锐思、弘毅、致远”确定为临沂大学校训,并随之通过各种渠道向校内外的师生和校友进行宣传,使其深入人心。

校训的确立,标志着临沂大学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学校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三、 校训的践行与当代价值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临沂大学校训并非悬置于墙上的空洞口号,而是渗透在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展现出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当代价值。


1.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显“明义”: 学校将沂蒙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独特资源,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邀请老英模作报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明义”的内涵,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突出“锐思”: 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鼓励研究性学习、项目式教学,倡导启发式、讨论式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各类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锐思”的平台。
  • 在学风建设与学生管理中锤炼“弘毅”: 通过严格的学业要求、丰富的体育锻炼、艰苦的军事训练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面对挫折时不气馁,追求目标时不懈怠,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弘毅”品格。
  •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导“致远”: 学校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指导服务、优秀校友分享等,帮助学生开阔眼界,规划未来,激励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实现人生“致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塑造独特的大学文化

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临沂大学,校训通过校徽、校歌、校园景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载体反复呈现,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 物质文化的体现: 校园内的道路、楼宇、景观石等,常以校训或其中关键词命名,如“明义楼”、“锐思楼”、“弘毅路”、“致远亭”等,使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受到校训的熏陶。
  • 行为文化的导向: 学校评选表彰的“师德标兵”、“优秀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等,其事迹往往鲜明地体现了校训精神,为师生树立了可学可做的榜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 精神文化的凝聚: 校训成为凝聚海内外校友的精神纽带。无论校友身在何处,提及“明义、锐思、弘毅、致远”,都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其为母校发展贡献力量的热忱。


3.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

作为沂蒙革命老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临沂大学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校训精神直接体现在其社会服务功能上。

  • “明义”引领社会风尚: 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文化下乡,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 “锐思”驱动科技创新: 学校围绕临沂市商贸物流、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建立科研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将“锐思”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的现实生产力。
  • “弘毅”支撑攻坚克难: 在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等艰巨任务中,临沂大学的师生和科研团队展现出“弘毅”的品格,不畏艰难,持续奋斗,为老区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 “致远”擘画合作蓝图: 学校以长远的眼光,积极开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布局长远发展项目,致力于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体现了“致远”的战略视野。

临沂大学的校训“明义、锐思、弘毅、致远”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特色鲜明的有机整体。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面向未来,不仅是对学校过去办学历程的总结,也是对当下师生行为的规范,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这八字校训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时刻提醒着每一位临大人要修养品德、勇于创新、意志坚定、志向高远,共同为将临沂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重的区域性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71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00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