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师范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广西师大建校时间)

关于广西师范大学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广西师范大学的建校时间,官方确立为1932年。这一年份的认定,并非简单的历史断代,而是承载着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浪潮与广西地方文化启蒙运动的双重印记。其诞生背景深深植根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一方面,新桂系主政广西,大力推行以“建设广西,复兴中国”为口号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将教育视为振兴地方、培养人才的核心手段,迫切需要创办高等学府以支撑其“模范省”的建设蓝图;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开发民智、培育师资以图强救国成为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共识。在此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广西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更成为了当时中国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传播进步思想、培养革命与建设骨干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因此,理解1932年这个建校起点,必须将其置于国家危难、区域振兴与教育启蒙的宏大历史叙事中,才能深刻把握这所大学与生俱来的使命担当及其在后继八十余年波澜壮阔发展历程中的精神底色。


一、 时代呼唤:1932年建校的宏观与微观背景

广西师范大学的创立,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外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宏观的国家层面看,自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一直在寻求救亡图存之路。“教育救国”思想自晚清萌芽,至民国时期已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许多仁人志士认识到,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发展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师资。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将民族存亡危机推至顶点,更加速了社会各界对培养救亡人才、启迪民众觉悟的紧迫感。高等教育,尤其是能够塑造未来教师灵魂的师范教育,被赋予了唤醒民族意识、传播科学文化、奠定建国基础的神圣使命。

从微观的区域层面看,当时的广西正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发展时期。以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为代表的新桂系集团,在统一广西后,致力于将广西建设成为抗衡中央、展示其治理能力的“模范省”。他们推行以“三自政策”(自卫、自治、自给)和“三寓政策”(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这些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巩固地方治安、发展乡村建设,还是推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都极度依赖于大量受过新式教育、具备现代知识与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教师队伍。当时的广西高等教育基础极为薄弱,专门培养中学师资的高等学府尚属空白。基层师资的匮乏与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广西各项社会改革事业的推进。
因此,创办一所省立的、高水平的师范专科学校,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培养急需的教育人才,便成为新桂系当局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正是在这种国家危难、乡土建设需求迫切的双重驱动下,1932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桂林雁山公园正式创办。它的诞生,标志着广西有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开启了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学校选址于风景秀丽的雁山公园(原清末士绅唐岳的私家园林“雁山别墅”),这一选择本身也颇具象征意义,既利用了原有的幽静环境利于办学,也寓意着将古典园林转化为现代学术殿堂,体现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二、 筚路蓝缕:早期办学实践与精神传统的确立(1932-1949)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从创立之初,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象。首任校长杨东莼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他以其开阔的视野和进步的教育理念,为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和独特的精神品格。

(一) 开放的办学方针与进步的师资阵容

杨东莼校长秉持“自由研究”的学风,反对思想禁锢。他延聘了一大批国内知名学者和进步人士来校任教,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和左翼知识分子,如薛暮桥、陈望道、夏征农、沈起予、朱克靖、金奎光等。这些教师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思想活跃,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新思想引入课堂,使学校迅速成为当时广西传播进步文化、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的重要阵地。学校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专业课程,还开设了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具有启蒙意义的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命运。

(二) 独特的“集体生活”与“工作实践”教育模式

学校实行学生“集体生活”制度,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强调自我管理和劳动教育。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建校劳动、开办民众夜校、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种强调实践、贴近民众的教育模式,在当时国内高校中独树一帜,深受学生欢迎,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注重实践、服务社会的传统,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绵延至今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三) 抗日烽火中的迁徙与坚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广西成为大后方,但也屡遭日机轰炸。为坚持办学,学校开始了艰苦的流亡迁徙历程。先是从桂林雁山迁至柳州沙塘,后又迁至融县(今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等地。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师生们克服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坚持教学与研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战地服务团,为抗战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段经历磨砺了师生意志,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爱国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1941年,学校奉命与广西省立教育学院等合并。1942年,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停办,其部分系科并入新成立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后改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时期,学校汇聚了更多知名学者,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战时中国重要的师范教育中心之一。

(四) “民主堡垒”与爱国学生运动

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学校的进步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无论是在省立师专时期还是在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时期,学校都是广西地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据点,被誉为“民主堡垒”。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等一系列爱国民主运动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骨干力量。


三、 薪火相传:建国后的调整与发展(1949-197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学习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的时期。1950年,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迁址南宁,并更名为广西大学,其师范教育职能暂时剥离。广西中等教育的发展对师资的需求有增无减。

(一) 广西师范学院的成立与桂林办学传统的回归

为适应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中,以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工学院的部分系科为基础,在桂林组建了广西师范学院。这一举措,实际上是重新在桂林这块具有深厚师范教育底蕴的土地上,建立了一所专门性的高等师范院校,可以视为对1932年开创的广西高等师范教育传统的接续和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广西师范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广西师范大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二) 曲折前进中的教学与科研

从1953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广西师范学院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中得到了初步发展。学校逐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设置了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专业,为广西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中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虽然期间也受到“左”的思想干扰,如“反右”扩大化和“教育大革命”中的一些冒进做法,但学校在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们潜心教学,编写教材,开展科学研究,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冲击与缓慢恢复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严重破坏,广西师范学院也未能幸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招生中断,教师队伍受到冲击,科研工作基本停滞,学校事业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后期,虽然逐步恢复招生(“工农兵学员”),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受到极大影响。这段曲折历程,从反面证明了尊重教育规律、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性。


四、 改革创新:迈向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新征程(1978年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春天,广西师范学院也进入了快速恢复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一) 更名与定位提升

1983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广西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学校办学层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提升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学校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单一的师范生,而是向着成为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文理学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迈进。

(二) 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抓住机遇,大力加强学科建设。

  • 学位点建设: 积极申报和建设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办学层次的重大突破。
  • 学科布局优化: 在巩固传统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 重点学科培育: 建设了一批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 王城与雁山校区并进的发展格局

为适应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学校形成了王城、育才、雁山三个校区协同发展的格局。其中,王城校区坐落在被誉为“岭南第一园”的靖江王城内,校园与5A级景区融为一体,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学校文科院系的主要教学基地。雁山校区则是新世纪以来重点建设的新校区,占地面积广阔,设施先进,是学校理科、工科及部分文科专业的主要教学科研基地,承载着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这种“古今交融”的校区格局,成为广西师范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 开放办学与服务社会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换、合作研究等项目。
于此同时呢,学校紧密结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教师教育、文化旅游、生态环保、民族研究、东南亚研究等领域,积极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五、 精神传承:历史积淀下的大学文化

回顾近九十年的发展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这构成了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 爱国进步的红色基因

从创校之初传播马克思主义、投身抗日救亡,到解放战争时期争民主、反独裁,爱国进步始终是学校精神谱系中最鲜明的底色。这种基因激励着一代代师大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二) 尊师重教的师范本色

作为广西教师教育的摇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深入人心。学校始终坚守师范教育主业,为广西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骨干教师,被誉为“广西教师教育的领头羊”。

(三) 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

肇始于杨东莼校长倡导的“自由研究”之风,学校历来鼓励学术争鸣,尊重学术个性,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学术思想的迸发。

(四) 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从抗战流亡的艰辛,到建国初期的白手起家,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二次创业,艰苦奋斗始终是师大人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柱。

广西师范大学肇始于1932年那个民族忧患与乡土建设激情并存的时代。其建校背景深刻反映了教育救国、启智兴桂的历史必然。从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初创维艰,到抗战流徙中的弦歌不辍;从建国后的院系调整与重组,到改革开放后更名为大学并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单一师范院校到综合性师范大学的转型,近九十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学校爱国进步、尊师重教、兼容并包、艰苦创业的精神丰碑。这段历史不仅属于过去,更深刻地影响着现在,并昭示着未来。它提醒着每一位师大人,勿忘创办之初的使命与担当,在新时代继续秉承优良传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广西师范大学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56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28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