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云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云中医学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云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崇德和合,博学敦行”是其立校精神与育人理念的高度凝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学校在数十年办学实践中,深刻结合地域特色、行业要求以及高等教育根本任务,对自身文化传统与价值追求进行系统性总结与升华的结晶。“崇德”居于首位,凸显了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道德修养是成才立业之基,体现了中医药文化“医乃仁术”的核心伦理观。“和合”思想则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契合了云南省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地域特点,更精准地表达了中医药学本身所蕴含的整体观、平衡观与调和观,是学校学术思想与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博学”与“敦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既要求师生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又强调要躬行实践、知行合一,将所学服务于社会健康事业。该校训的历史脉络,与云南中医药大学从初创时期的艰辛创业,到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再到新时代迈向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奋进历程紧密相连,它不仅是悬挂于墙的箴言,更是内化于师生行动中的价值导向,指引着学校在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云南中医药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渊源

云南中医药大学,作为祖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其校训“崇德和合,博学敦行”如同一条精神主线,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深刻影响着历代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这八个字,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精髓的继承,也是对现代大学精神与云南地域特色的融合创新。深入探究其内涵与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所大学的品格与追求。


一、 校训文本的逐字解读与核心内涵

校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锤炼,承载着特定的价值指向和教育理念。


1.崇德:立德树人的根本基石

“崇德”,即推崇高尚的道德品行。这是校训的起点,也是归宿。它将“德”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古老智慧,以及现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中医药的语境下,“崇德”具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内涵:

  • 医德为先: 中医药学自古便有“医乃仁术”的训诫。一名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仁爱之心、慈悲之怀,待患者如亲人,将救死扶伤作为天职。“崇德”要求师生恪守职业道德,廉洁行医,淡泊名利,将患者的健康福祉置于最高位置。
  • 个人修养: 它强调师生个人的内在品德修养,要求做到诚信、正直、谦逊、自律。唯有自身品德高尚,才能承载起传播健康、教书育人的重任。
  • 社会责任感: “崇德”也意味着要心怀家国天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个人所学服务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需求。

因此,“崇德”是云南中医药大学对全体师生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成为合格“中医人”的立身之本。


2.和合:文化精髓与学术灵魂

“和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意指和谐、融合、平衡、统一。将其纳入校训,是云南中医药大学最具特色的标识之一。

  • 中医理论的核心: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本身就建立在“和合”思想之上。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天人合一等基本观念,无不追求人体内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治病求本,本质就是调整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 云南地域文化的映照: 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各民族在这里长期和睦相处,文化交融共生,形成了丰富多彩、和谐共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和合”校训精准地反映了这一地域特征,倡导校园内各民族师生团结友爱、相互尊重、文化互鉴。
  • 学术发展的指引: 在学术上,“和合”鼓励中西医学的汇通融合,鼓励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倡导兼容并包、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它要求师生既要有扎实的中医药根基,也要善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可以说,“和合”是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学术灵魂与文化基因。


3.博学:知识追求与视野拓展

“博学”源自《中庸》,意为广泛地学习,拥有渊博的学识。这是对师生在学业上的明确要求。

  • 深厚的专业基础: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典籍浩如烟海,要求学习者必须沉心静气,系统掌握中医经典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各科知识,以及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做到根基牢固。
  • 广博的知识视野: 一名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外语能力。“博学”鼓励师生拓宽视野,融会贯通,为学术创新和临床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 终身学习的理念: “博学”也蕴含着终身学习的要求。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只有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库,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博学”为“敦行”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知识保障。


4.敦行:实践导向与价值实现

“敦行”见于《礼记》,意为勉力而行,脚踏实地地实践。它强调知行合一,反对空谈。

  • 注重临床实践: 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校训强调“敦行”,就是要求师生不能脱离临床,必须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反复锤炼中提升诊疗水平。
  • 强调社会责任: “敦行”意味着要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积极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科普、精准扶贫、抗疫救灾等社会实践,在服务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 鼓励科研创新: 它也指向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探索精神,鼓励师生面向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临床实际问题,开展扎实的科学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敦行”是检验“崇德”、“和合”、“博学”成果的最终标准,是知识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这八个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崇德”是方向,“和合”是境界,“博学”是基础,“敦行”是目标。四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勾勒出云南中医药大学理想的人才画像。


二、 校训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脉络

云南中医药大学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数十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凝练、丰富和确立的,其背后是几代云中人的共同奋斗与思考。


1.初创奠基与精神萌芽(1960年代-1970年代)

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60年成立的昆明中医学院。建校之初,条件艰苦,百业待兴。第一代创业者们怀揣着发展祖国医学、服务边疆人民的崇高理想,在艰难的环境中开始了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这一时期,虽然尚未有形式上的正式校训,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潜心医术”、“服务人民”等精神品质已经深深植根于学校的文化土壤之中。教师们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学生们勤奋刻苦、立志成才,这些优良的作风为日后校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特别是在云南这样的多民族边疆地区办学,自然而然地孕育了团结包容、和谐共进的“和合”基因。


2.改革开放与理念探索(1980年代-19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昆明中医学院(后更名为云南中医学院)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凝练。这一时期,国内高校普遍开始重视校训、校歌等文化标识的塑造。学校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师生代表开始系统地总结办学传统,思考能够代表学校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的核心理念。大家普遍认识到,未来的校训必须既要体现中医药行业的共性要求(如重德、博学、笃行),又要突出学校地处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独特个性(如和谐、开放)。围绕这些核心概念,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讨论和意见征集,“德”、“和”、“博”、“行”等关键词逐渐成为共识。


3.正式确立与文化升华(21世纪初)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国际化新征程。云南中医学院也迎来了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等重要发展节点。为了进一步凝聚人心、彰显特色、规划未来,学校将校训的正式确立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广泛深入的研讨、论证和民主程序,最终在21世纪初正式将“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确定为校训。

  • “崇德”与“博学敦行”的选择,汲取了中国古代经典(如《大学》、《中庸》)的智慧,也呼应了时代对人才“德才兼备”的要求。
  • “和合”的纳入,则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既深刻体现了中医药学的哲学基础,又精准概括了云南的地域文化特征,还将学校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取向蕴含其中,使得校训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辨识度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校训的正式颁布,标志着云南中医药大学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自觉、自信的新阶段。


4.深化践行与时代发展(近年至今)

校训确立后,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使其深入人心,融入血脉:

  • 环境浸润: 将校训醒目地镌刻在校园标志性建筑、宣传栏、文化石上,使其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育引导: 将校训精神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让每一位师生都能理解和认同其内涵。
  • 实践载体: 通过开展“名医名师”评选、临床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师生践行校训提供平台和载体。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云中人挺身而出、无私奉献,正是“崇德和合,博学敦行”校训精神的生动体现。
  • 与时俱进: 随着学校入选云南省重点建设高校、中医学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校训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全校师生在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三、 校训对学校发展的深远影响

“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驱动云南中医药大学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软实力。


1.引领办学方向,塑造大学品格

校训明确了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它强调“德”与“才”的统
一、“知”与“行”的结合、“中”与“西”的汇通、“内”与“外”的和谐,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种价值导向下,学校逐渐形成了“仁爱、和谐、求真、创新”的独特大学品格。


2.凝聚师生人心,构筑精神家园

校训是全体云中人的共同价值公约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来自哪个民族,无论身处何方,校训都是连接彼此的精神纽带。它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将大家凝聚成一个奋发向上的共同体,共同为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而努力。


3.彰显办学特色,提升社会声誉

“和合”的理念,使得云南中医药大学在众多中医药院校中特色鲜明。这一特色体现在其民族医药研究(如傣医、藏医等)的优势上,体现在其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深入开展中医药交流合作上,也体现在其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氛围上。独特的校训文化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有效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熏陶培育人才,奠定事业根基

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对一代代学生的熏陶和培育。校训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学子的心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卓越的实践能力。成千上万的毕业生秉承校训精神,走向医疗卫生岗位,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良医,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着“云中力量”。

云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崇德和合,博学敦行”是其历史传承、文化积淀与时代使命的集中体现。它源于实践,成于共识,作用于当下,影响着未来。这八字箴言,将继续作为云南中医药大学的灵魂所系和精神旗帜,引领学校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75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9106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