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昆明文理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昆明文理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昆明文理学院的校训“博文明理,敦品励学”是其精神品格与育人理念的高度凝练。这八个字源远流长,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又紧密结合了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学院自身的办学定位。“博文”与“明理”相得益彰,强调在广泛涉猎知识的基础上追求真理、明辨事理,体现了对学识广度与思维深度的双重追求。“敦品”与“励学”相辅相成,将道德修养与勤勉治学紧密结合,指明了成才先成人、立德以树人的根本路径。该校训并非凭空创造,其雏形与精神可追溯至学院前身云南师范大学世博学院及龙泉校区的办学初期,是学院在继承母体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结合自身作为一所蓬勃发展的独立学院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经过深思熟虑而确立的。它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一代代文理学子不仅要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在人格上不断完善,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校训的历史虽不似百年老校般悠久,却紧密贴合了学院从初创到规范、从发展到提升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是其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核心所在,持续激励着全体师生员工砥砺前行。
博文明理,敦品励学:昆明文理学院的精神坐标与时代回响

在高等教育的广阔星图中,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坐标,而校训,正是这坐标最璀璨、最凝练的显现。对于昆明文理学院而言,“博文明理,敦品励学”这八个大字,便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魂、强校之基。它不仅是镌刻在校园醒目处的箴言,更是流淌在师生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塑造着学院的品格,引领着学院的方向。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八字箴言的深厚内涵

“博文明理,敦品励学”看似简洁,却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哲学思辨与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从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对其进行剖析。

“博文”与“明理”构成了学识与智慧的统一。“博文”源自《论语·雍也》中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指广泛地学习各类文化知识,拓展知识的广度与视野的宽度。在当今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博文”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壁垒,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而“明理”则更进一步,它要求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原理,达到明辨是非、通达事理的境界。“明理”是思维的深度训练,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旨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博文明理”强调的是一种全面的学识观:既要拥有广博的学识储备,又要具备深邃的明辨智慧,避免成为“两脚书橱”或空谈无根之人。

“敦品”与“励学”构成了德行与才干的统一。“敦品”即砥砺品德、涵养情操,将道德修养置于个人成长的首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者,才之帅也”的思想一脉相承,强调了品德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励学”则意为奋发学习、勤勉进取,是成就才干、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敦品”与“励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仅有高尚的品德而缺乏真才实学,则难以服务社会;反之,若才华出众却品行不端,则可能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
因此,“敦品励学”深刻揭示了立德与树人、做人与成才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师生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必须坚守道德底线,锤炼高尚人格。

这八个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勾勒出昆明文理学院所期望培养的人才画像:他们是学识广博、思想深刻的探索者,也是品德高尚、勤勉不懈的实践者。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之路

昆明文理学院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演进过程,体现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鲜明特点。

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云南师范大学世博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龙泉校区。作为一所依托省内重点师范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创办的独立学院,其基因中天然携带着母体学校重视师范精神、注重人文底蕴的烙印。云南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传统和严谨的治学氛围,为昆明文理学院初期的文化气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校训的酝酿时期,筹备者和早期的教育者们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 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致敬:“博文”、“敦品”、“励学”等词汇均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经典概念,选用这些词汇,体现了学院希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从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决心。
  • 对母体学校精神的吸纳:虽然并未直接沿用云南师范大学的校训,但“博文明理,敦品励学”在精神内核上与师范教育重视品德、强调学识的要求高度契合,是一种创造性的继承。
  • 对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回应: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昆明文理学院面临着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校训中“明理”强调的实践智慧和“励学”倡导的实干精神,恰恰与应用型人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相吻合。
  • 对时代精神的融入: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具备宽广视野(博文)、理性思维(明理)、良好品格(敦品)和终身学习能力(励学),是现代公民和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校训的确立也反映了学院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把握。

经过广泛的讨论与精心的锤炼,“博文明理,敦品励学”最终被确立为昆明文理学院的正式校训。
随着学院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在转设成为独立的本科院校后,这套校训的价值和意义愈发凸显,成为凝聚人心、彰显特色的重要文化符号。



三、 校训的育人实践:融入血脉的行动指南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昆明文理学院并非将校训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全方位的育人实践,将其融入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和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生动的、可感知的行动指南。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院致力于构建体现“博文”精神的通识教育体系。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养。在专业教学中,则强调“明理”导向,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专业背后的原理与逻辑。

品德养成方面,“敦品”被放在突出位置。学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组织新生入学仪式上的校训解读活动,举办以诚信、感恩、责任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在品德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等,都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敦品”的要求。

在学风建设方面,“励学”成为核心驱动力。学院通过完善学业指导与支持体系,设立奖学金制度,开展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营造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图书馆、自习室常常座无虚席,学子们孜孜不倦的身影,正是对“励学”精神最直接的诠释。教师们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悉心指导,共同维系着勤奋好学的校园风气。

此外,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景观也处处体现着校训的元素。校训石、文化墙、宣传栏等,都以直观的方式时刻提醒师生铭记并践行这八字箴言。校徽、校歌等文化标识的设计,也融入了校训的精神内涵,形成了完整的视觉与听觉识别系统,强化了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 校训的时代价值:面向未来的永恒指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昆明文理学院的校训“博文明理,敦品励学”展现出愈发重要的时代价值。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等教育承载着更为艰巨的使命。

在知识爆炸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单纯的知識记忆已不再是优势。“博文”所倡导的广泛学习和跨学科理解,有助于培养具备广阔视野和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明理”所强调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则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核心优势,是进行创新创造的基础。

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复杂的背景下,“敦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校训将“敦品”置于“励学”之前,深刻表明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时代新人。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倡导终身学习的浪潮中,“励学”是一种必备的人生态度。它鼓励师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以适应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这种勤勉不息的精神,是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昆明文理学院的校训“博文明理,敦品励学”,是其深厚文化底蕴、鲜明办学特色和崇高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它从历史中走来,承载着传统教育的智慧;它在实践中扎根,指导着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它向未来走去,为学院的发展和学子的成长提供着永恒的精神指引。这八个字,将继续作为昆明文理学院的精神坐标,激励全体师生在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09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34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