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长春理工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长理工校史简介)

长春理工大学综合评述长春理工大学,坐落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吉林省长春市,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工、理、文、经、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光学英才的摇篮”。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光学事业的起步和壮大紧密相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行业特色。其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建校之初,学校便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尖端光学技术人才的使命,由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担任首任院长,这一高起点为其日后在光电领域的卓越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历经隶属关系变更与时代风雨,但始终坚守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初心,逐步从单一的工科院校成长为多科性大学,并于2002年更为现名。长春理工大学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深厚的光电学科积淀,相关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现代化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
于此同时呢,学校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拓展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生态体系。当前,长春理工大学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持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学校简介

长春理工大学是一所由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以光电技术为核心特色,享有“中国光学英才的摇篮”的美誉。校园位于素有“北国春城”之称的吉林省长春市,拥有东、西、南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广阔,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科研设施先进。

学校的学科体系完善,覆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的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实力雄厚,其中光学工程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是学校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标志。学校不仅专注于前沿基础研究,更强调应用技术开发,其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国防、通信、医疗等多个高技术领域。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长春理工大学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千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比高,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持续提升。教师队伍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长春理工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崇尚科学”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践和创新平台。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以其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作风朴实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学校秉持开放办学的方针,与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合作科研、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校史概述

创业维艰: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1958-1960)

长春理工大学的诞生,与新中国光学事业的迫切需求息息相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打破国际封锁、发展自主的光学精密机械工业,国家决定成立专门的高等学府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在这一背景下,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导,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正式成立。学校的创建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著名科学家、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先生出任首任院长,他从学科规划、专业设置到师资引进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建校初期,条件极为艰苦,但师生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迅速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初步成果,为学校的光学特色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石。


曲折发展:在调整中坚守特色(1961-1977)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学校的发展进入了曲折阶段。1960年代初期,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从中科院划归原第五机械工业部(后为兵器工业部)管理,这进一步强化了其为国防工业服务的定位。在“文革”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但许多教师和科研人员仍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保留下了宝贵的学科火种和师资力量。这一时期,学校虽然在规模扩张上有所放缓,但其在国防光电领域的专业特色得以延续和巩固。


恢复振兴:改革开放中的跨越(1978-1990年代末)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也进入了恢复振兴和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校迅速恢复了全国统一招生,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调整了专业结构,在巩固光电特色优势的同时,开始向相关学科领域拓展。科学研究工作重新焕发活力,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推进,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 学科拓展: 在保持光学、机械、电子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开始涉足计算机、材料、管理等新兴领域。
  • 研究生教育: 硕士点数量不断增加,并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为后续获批博士授予单位奠定了基础。
  • 国际交流: 开始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联系,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引进国外智力资源。

更名腾飞:迈向多科性大学的新征程(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正式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
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标志着学校从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战略转型的开始。

更名后,学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相继成为吉林省重点建设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入选吉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光学工程学科被确定为世界一流学科培育学科。学校规模稳步扩大,形成了三个校区协同发展的格局。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效显著。科研实力持续增强,在激光技术、光电探测、先进制造、特种薄膜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长春理工大学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学校正以昂扬的姿态,朝着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光电特色鲜明、理工文管经法艺协调发展、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继续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辉煌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54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4509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