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哪一年成立建校的(上外何时建校)

关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年份的综合评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建校年份,是铭刻于其发展史册起点的重要坐标,也是理解其使命传承与时代担当的关键所在。根据确凿的史实记载,这所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创立于1949年12月。这一时间点的确立,绝非简单的日期记录,而是深深植根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国家战略需求之中。1949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历史纪元。百废待兴之际,国家建设与国际交往迫切需要大量通晓外语、熟悉外国文化、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召唤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应运而生。它的诞生,标志着新中国专业外语教育的正式起步,承载着为新生共和国打破外交封锁、沟通外部世界、培养涉外干部的光荣使命。从最初的俄文学校,到随后更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直至1994年更为现名,学校的发展脉络始终与国家的前行步伐同频共振。
因此,1949年12月这个建校起点,不仅界定了一段历史的开端,更蕴含了学校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与服务国家发展的初心。它象征着上外从创立之初,就将自身命运与国家的外交事业、文化建设紧密相连,为其日后成长为国内外语教育的重镇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解这一建校年份,是深入解读上海外国语大学历史贡献、办学特色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独特地位的逻辑起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诞生:1949年12月的历史回眸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起源,紧密联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西方主要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遍采取不承认和封锁的政策,外交局面亟待打开。与此同时,国内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展开,学习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先进经验、特别是苏联的工业化和科学技术成果,成为当务之急。这一切,都对高水平外语人才,尤其是俄语人才,提出了迫切而大量的需求。

为了适应这一紧迫形势,在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于1949年12月正式创建。校址最初设在宝山路(原暨南大学二院)。学校的首任校长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兼任,日常校务则由副校长姜椿芳同志主持。这一人事安排本身就凸显了这所学校在当时所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学校的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快速、高效地为国家培养一批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外语干部,特别是俄文翻译和外交人才,以应国家急需。首批学员主要来自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的学员,以及从社会上招收的进步青年,他们怀抱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外语学习之中。学校的成立,不仅填补了华东地区系统性、规模化高级外语人才培养机构的空白,更开创了新中国专业外语教育的先河,为后续全国外语院校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初创时期的使命与特色

建校之初,上海俄文学校的办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革命色彩。

  • 紧密服务国家战略: 学校的专业设置完全围绕国家最紧迫的需求。初期主要聚焦于俄语教学,旨在快速培养能够翻译苏联技术资料、协助苏联专家工作、从事对苏外交事务的专业人才。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和速成性,要求学生尽快掌握语言技能,投入实际工作。
  • 强调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在革命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视为生命线。学员们不仅要学习外语知识,更要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又红又专”,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 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 初创时期,条件极为艰苦。校舍简陋,教材短缺,教学设备匮乏。但师生们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这种精神也成为上外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 师资力量的汇聚: 学校汇聚了一批学养深厚、富有经验的语言专家和教师,其中包括一些早年留学苏联或精通俄语的学者。他们成为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的办学实践,确立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及其前身)服务国家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传统。

沿革与发展:从单一语种到多语种复合型大学的跨越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学校经历了数次重要的更名与转型,每一次都标志着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一次重要转变:上海俄文专修学校(1950年-1956年)

1950年11月,学校更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领导。这次更名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作为高等专科教育的性质,并强化了其在全国外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此期间,学校继续专注于俄语人才培养,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体系日趋规范。

第二次重要转变:上海外国语学院(1956年-1994年)

这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并开始增设其他外语专业。这一转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语种拓展: 学校陆续增设了英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专业,逐步从单一的俄语教学基地发展成为多语种的外国语学院。
  • 学科深化: 在教学的同时,开始注重外语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对象国研究等学科的建设和学术研究,提升了办学层次和学术水平。
  • 人才培养层次提升: 学校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形成了更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196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进入国家高等教育的第一梯队。
  • 改革开放后的腾飞: 改革开放为国外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设了大量新的非通用语种专业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新闻、国际法律等复合型专业,朝着多科性应用学科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上海外国语学院已成长为我国外语教育、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外语外事人才。

第三次重要转变:上海外国语大学(1994年至今)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这次更名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定位发生质的飞跃的体现。

  • 学科门类综合化: 学校在巩固和加强外国语言文学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构建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明确提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外语人才”的目标,推行“外语+专业”、“专业+外语”以及双学位等多元化培养模式。
  • 研究型大学建设: 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和智库,在语言政策、国际关系、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 国际化程度空前提高: 与世界上众多知名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师生国际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进入21世纪,上海外国语大学更是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建校历史对当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影响与传承

1949年12月的建校历史,深刻塑造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基因与品格,其影响延续至今。

首先是使命感的传承。 从建校之初为打破外交封锁、学习先进经验而培养俄语干部,到改革开放后为经济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再到新时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全球治理人才,上外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战略需求之下。这种“服务国家发展、促进中外交流”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是学校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其次是“多语种+”战略的根基。 学校从单一俄语起步,逐步发展为涵盖数十个语种的多语种大学,这一发展路径本身就体现了其应对国家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战略眼光。当前学校大力实施的“多语种+”战略,即依托多语种优势,加强跨学科融合,培养能够参与全球事务的卓越人才,正是对历史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再次是国际化办学特色的源头。 学校的诞生就是为了“开窗看世界”,国际化是它与生俱来的属性。多年来,上外始终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学校的常态和优势。这种深厚的国际化底蕴,为学校在全球化时代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供了独特条件。

最后是学术传统与精神的积淀。 初创时期师生们那种在艰苦条件下严谨治学、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及历代学者在外语教育、外国文学文化研究、翻译实践与理论等领域深耕不辍所形成的学术积淀,共同构成了上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学风,激励着新一代上外人不断追求卓越。

上海外国语大学于1949年12月的成立,是其辉煌历史的起点。这一时间点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新中国专业外语教育的开端。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到上海外国语学院,再到今天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校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其历程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其成长折射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理解其建校年份及背后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这所著名学府的初心、特色与未来方向。今天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秉承创校之初的使命,致力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卓越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076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4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