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国防科技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国防科大校训详解)

关于国防科技大学校训的详细阐述国防科技大学作为我国军事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最高学府,其校训“厚德博学、强军兴国”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凝练表达,更是其使命担当与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这八字校训内涵丰富,层次分明,深刻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与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厚德”强调修身立本,要求师生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立身做人和为国服务的根基;“博学”追求学识的广度与深度,体现了对科技强军、知识报国的人才培养标准;“强军”直接指向学校的核心使命,即为我军培养能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供先进的国防科技支撑;“兴国”则升华了价值追求,将个人、军队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彰显了服务国家战略的终极目标。这一校训不仅指引着一代代国防科大人的成长轨迹,更深刻反映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军事教育如何回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如何支撑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思考与实践路径。对其深入解读,有助于理解这所神秘而崇高的军事院校的精神底色与价值取向。国防科技大学校训的具体内容国防科技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强军兴国”。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它不仅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精神追求,更是学校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使命责任的集中宣言。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背景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著名的“哈军工”。自创建之初,学校就肩负着为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培养急需技术人才和进行尖端科研的历史重任。在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虽历经多次隶属关系调整、校址变迁和任务拓展,但为国家、为军队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一脉相承。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凝练其核心价值与文化传统的结果。“厚德博学”汲取了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体现了育人先育德、成才需广学的普遍教育规律。而“强军兴国”则极具时代特色和军队属性,直接呼应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战略。校训的正式确立和公开宣示,标志着国防科技大学对其自身定位、历史使命和未来方向的深刻认知与公开承诺,成为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精神旗帜。“厚德”的内涵阐释“厚德”居于校训之首,寓意“德”是根基,是首要的要求。其内涵远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个人品德修养,在军事院校的语境下具有更深层次和更特殊的要求。

厚德意味着坚定的政治品格。对于国防科技大学的师生而言,最大的“德”就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彻底服务。它要求师生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毫不动摇地听从党的指挥,这是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和国防科技工作者的首要前提和根本要求。

它代表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这包括:

  • 忠诚可靠、无私奉献的军人本色。
  • 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
  •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观念。
  • 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优良作风。
  • 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

厚德还体现在健全的人格修养上。学校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仅技术精湛,还要身心健康、情感丰富、人格独立,能够承担起未来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因此,“厚德”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是所有“博学”与“强军”实践的价值底座和精神压舱石。

“博学”的内涵阐释“博学”是对师生学识素养的要求,体现了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在国防科技大学,这一要求被赋予了与国家命运和军队建设紧密相关的特定内涵。

第一,博学意味着深厚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国防科技涉及大量前沿和交叉学科,没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知识,就无法攀登科技高峰。学校极其重视基础教学,要求学生打下广博而牢固的知识根基。

第二,它代表着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聚焦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需求,在航天、导航、通信、计算机、光电、新材料等尖端领域进行深入教学与研究。“博学”在此体现为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前沿跟踪,培养学生成为本领域的专家和领军人物。

第三,博学还要求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现代军事科技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单一技术难以制胜。
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军事、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能够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

第四,它蕴含着持续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唯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具备自主获取新知识、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才能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为强军事业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

“强军”的内涵阐释“强军”是国防科技大学的核心使命和直接目标,是“厚德”与“博学”的落脚点之一。它精准地定义了学校的服务面向和产出导向。

强军,首要的就是为部队培养和输送能打赢未来战争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博学”,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更要“厚德”,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秀的军人素质。他们将是未来战场上的技术专家、指挥员或是战略科学家,是科技强军的实践者和中坚力量。

它意味着提供一流的国防科技创新成果。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银河”、“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高技术武器装备到关键基础理论研究,“强军”体现为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为我军战斗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缩小与世界军事强国的技术代差,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并跑和领跑。

强军还代表着服务部队现代化建设。学校通过技术转让、成果转化、为部队提供技术培训和解决方案等多种方式,直接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部队实战化训练和装备升级换代,推动军队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

“兴国”的内涵阐释“兴国”是校训的最终价值归宿和崇高理想,将学校的使命从“强军”进一步升华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宏大格局之中。

一方面,兴国体现了“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的深刻逻辑。国防科技大学的一切工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保障人民的和平劳动,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一个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石,因此,“强军”本身就是“兴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学校通过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国家整体发展。学校的许多科技成果并不仅限于军用,而是通过军民融合战略,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如防灾减灾、资源勘探、交通运输、天气预报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推动了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兴国还寄托着一种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它激励全体师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以卓越的成就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一定位使得国防科技大学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院校范畴,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校训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厚德博学、强军兴国”这八个字并非简单并列,而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严密逻辑体系。

“厚德”是根基,解决的是“为谁服务、为何学习”的价值问题,确保了人才的政治可靠和思想纯洁,是后面一切行动的导向和约束。“博学”是途径,解决的是“靠什么服务”的能力问题,为履行使命提供所需的知识、技术和创新资本。没有“博学”,“厚德”可能流于空谈;没有“厚德”指引,“博学”则可能迷失方向。

“强军”是核心使命和直接目标,是“厚德”与“博学”在军事领域的集中应用和体现。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军队服务,通过培养人才和创造科技来实现强军目标。“兴国”是终极价值和宏大愿景,表明了“强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将学校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四者构成了一个从“修身”到“成才”,再到“建功立业”,最终实现“报国理想”的完整链条。它清晰地描绘了一名国防科大人应有的成长路径和价值实现方式,体现了个人价值、军队使命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

校训的教育实践与文化影响校训绝非悬置于口的标语,而是深深融入国防科技大学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日常管理乃至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人品格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同时打造极具挑战性的学术课程和科研训练体系,践行“厚德”与“博学”的要求。所有的专业设置和科研方向都紧密围绕“强军兴国”的战略需求来布局。

在科研攻关上,团队秉承“厚德”所要求的奉献精神和“博学”所支撑的创新实力,直面国防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默默耕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切实履行了“强军兴国”的承诺。

在校园文化上,校训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思政、环境熏陶、典型宣传等多种方式,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它营造了一种崇尚荣誉、献身国防、追求卓越、报效国家的独特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成为激励一代代学子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的校训, thus已经成为国防科技大学最鲜明的身份标识和最深层的精神密码。它连接着学校的辉煌历史与光明未来,指引着所有国防科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和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奋勇前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322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57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