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校简介,校史概述(中国石油大学校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坐落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由教育部与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共建,是石油、石化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其发展历程与中国石油工业的成长紧密交织,自1953年创校以来,历经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等历史时期,2005年1月更为现名。学校始终秉持“惟真惟实”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在油气勘探开发、化学工程与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显著优势,为国家能源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校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国家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共建,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秉承“惟真惟实”的校训,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主校区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省青岛市,同时在山东省东营市设有东营校区(现主要用于科研、继续教育和部分产学研合作),总占地面积广阔,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科研设施先进。青岛校区作为办学主体,其现代化的建筑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融合,为师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管、文、法、经、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其核心优势学科紧密围绕石油石化产业链,特色极为鲜明:

  • 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 化学工艺与技术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学科实力雄厚,为石化装备与工艺创新提供强力支撑。
  • 新兴交叉学科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迅速,积极应对全球能源转型挑战。
  • 管理与经济学部等文管学科也注重与能源行业结合,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毕业生以其“基础扎实、为人朴实、工作踏实”的作风深受社会好评,就业率常年保持在高位,主要流向国家能源主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和各级政府机构,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科学研究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学校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建有众多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包括:

  •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 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 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这些平台承担了众多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企业重大攻关课题,在深层油气勘探、提高原油采收率、重质油加工、油气储运安全、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为国家能源安全和技术自立自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的专家学者。他们既是教书育人的楷模,也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

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著名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形式多样,包括联合培养、学生交换、合作科研、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校还积极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校园国际化氛围日益浓厚。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惟真惟实”的校训精神深入人心。学校拥有众多学生社团和文化品牌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体育氛围浓厚,学生在各类全国性体育赛事中屡获佳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者,正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己任,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朝着“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史概述初创京华:北京石油学院时期(1953-196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源头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满足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对石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设备,于1953年在北京创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建校伊始,学校便隶属于石油工业部,被确定为行业重点院校。

创业维艰,但发展迅速。首任院长阎子元等老一辈开拓者带领师生员工,在荒芜的九间房村(现学院路校区)艰苦创业。学校迅速建立了石油钻采、石油炼制、石油机械、石油地质等核心专业体系,吸引了曹本熹、傅鹰、武迟、张希陆等一批学术大师来校任教。到1960年,北京石油学院已跻身全国64所重点高校之列,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培养了急需的大批技术骨干,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

辗转东营:华东石油学院时期(1969-1988)

1969年,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文革”影响,高校面临外迁。北京石油学院奉命迁出北京,先后辗转于山东东营、湖北江陵等地办学,历程异常艰难。最终,主体于1970年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附近的盐碱滩上扎根,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

在东营的艰苦条件下,全校师生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己动手,边建校边办学。虽然环境恶劣,但教学科研工作并未中断。在此期间,学校仍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1978年,学校进入全国88所重点大学行列,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机遇。

两地办学:石油大学时期(1988-200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更好地发展石油高等教育,1981年在北京原校址成立了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华东石油学院和北京研究生部合并,更名为石油大学,实行山东东营和北京两地办学,校本部设在东营。

这一时期,学校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1989年,学校在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迎来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两地办学格局使得学校能够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山东东营校区以本科教育为主,北京校区则以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科研为主。学校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

战略转移与更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时期(2005至今)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的新要求,破解东营校区地理位置对长远发展的制约,学校作出了战略决策:将办学主体逐步向沿海开放城市青岛转移。2004年,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青岛校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批学生入驻,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纪元。

2005年1月,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同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11年,随着办学主体转移完成,教育部批准学校分为两个独立办学的实体: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进入独立办学的新时期,校本部确立在青岛。

进入新时代,学校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17年,学校顺利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今的石大(华东),正屹立于黄海之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昂扬的斗志,书写着为祖国献石油、为民族铸复兴的崭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29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23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