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兰州大学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兰大校名渊源)

关于兰州大学校名来历的综合评述兰州大学校名的来历,蕴含着一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扎根西部、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厚重历史。其渊源可追溯至清末“新政”背景下兴学图强的时代浪潮,其确立与演变则深刻反映了兰州作为西北战略重镇的地位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宏伟蓝图。“兰州”二字,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标识,更是一个承载着地域使命、国家战略与文化担当的符号。从最初的“甘肃法政学堂”到“兰州大学”的最终定名,每一次名称的变更都非随意之举,而是学校性质、规模、定位发生质变的标志,是无数先贤在西北艰苦环境中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的精神见证。探究其校名渊源,即是回溯学校从一所地方性专门学堂成长为国家级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辉煌足迹,理解其“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校训精神的历史根基,以及它为何能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府的内在逻辑。这段渊源,不仅是兰州大学的宝贵记忆,也是中国西部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彰显了教育对于国家均衡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深远意义。

清末肇始:甘肃法政学堂的创立与“兰州”地域概念的初步关联

兰州大学的校史源头,普遍追溯至1909年创建的甘肃法政学堂。这一时期,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废科举,兴学堂”,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虽信息相对闭塞,但也在这一时代潮流中迈出了教育近代化的关键步伐。

学堂的创立,与当时甘肃的地方官员和士绅的努力密不可分。其初衷是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法政人才,以服务于地方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尽管初创时规模有限,但其意义非凡,它标志着甘肃有了第一所按新式学制建立的高等专门学校。此时,学堂的名称为“甘肃法政学堂”,其冠名以“甘肃”省名,体现了其作为省级官办高等学堂的属性,旨在为全甘肃省培养人才。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学堂设立于此,本身就与“兰州”这座城市建立了天然且紧密的联系。在当时的语境下,“甘肃”与“兰州”在指代省级机构时常常具有一致性,省城兰州即代表了甘肃。
因此,虽然校名中尚未直接出现“兰州”二字,但学堂的所在地及其服务全省的定位,已经为日后校名与“兰州”的深度结合埋下了伏笔。这一时期的“甘肃法政学堂”,可以视为兰州大学校名渊源中“省域标识”阶段的起点,也为后来向以核心城市命名的“国立大学”转型奠定了基础。

民国演变:从专门学校到综合性大学的探索与名称更迭

进入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逐步确立和发展。甘肃法政学堂也随之经历了多次改组和更名,其发展轨迹清晰地反映了学校从单一学科的专门学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演进的过程,而校名中的地理标识也在此过程中发生着微妙而重要的变化。

1913年,根据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专门学校令》,甘肃法政学堂更名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这一名称变更,主要是为了符合国家新的学制规范,“专门学校”的定位使其性质更加明确。此时,校名依然沿用“甘肃”作为前缀。

转折点出现在1928年。
随着兰州城市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甘肃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地方教育人士的积极推动下,学校迎来了又一次重要的改组。经教育部批准,以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为基础,并入其他一些教育机构,成立了“兰州中山大学”。这是校名中首次正式出现“兰州”二字,取代了之前的“甘肃”,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此次更名背后有多重原因:

  • 突出省会中心地位:“兰州”作为省会的指代性越来越强,以其命名大学,更能凸显学校位于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
  • 追随全国命名风尚:当时全国兴起了创办“中山大学”的热潮,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兰州中山大学”的命名既符合这一潮流,又将地域名称“兰州”与纪念意义相结合。
  • 彰显办学抱负:从“法政专门学校”升格为“大学”,标志着学校开始向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转型,使用“兰州”冠名,体现了办学者希望将其建设成为服务于整个西北地区的高等学府的远大志向。

1930年,国民政府下令除广州第一中山大学(后为中山大学)外,各地中山大学均需改名。于是,“兰州中山大学”于1931年正式更名为“甘肃大学”。校名短暂地回归了以省名命名的方式。这一名称仅使用了不到一年。1931年12月,根据教育部指令,学校再次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这次改名反映了当时国家对于大学设置标准的严格控制,“学院”的称谓可能更符合其当时的实际规模和学科设置。

这一时期校名的频繁变动,是民国高等教育体系摸索前行的缩影,也说明了学校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找自身定位的努力。尽管名称在“甘肃”与“兰州”之间有所反复,但以“兰州”命名的短暂尝试,已经预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立时期:兰州大学校名的最终确立与国家战略的注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为躲避战火,纷纷内迁。西北地区,特别是兰州,其战略后方的重要性空前凸显。国民政府出于开发和建设西北、为抗战储备人才的战略考虑,开始重视发展西北的高等教育。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将甘肃学院提升为国立大学被提上议事日程。

经过多方努力和筹备,1945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通过决议,将省立甘肃学院改为“国立兰州大学”。1946年,教育部任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辛树帜先生为国立兰州大学首任校长,负责筹建国立兰州大学。辛树帜校长上任后,广揽名师,扩充院系,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立兰州大学”这一校名的最终确立,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 “国立”二字彰显国家属性:由“省立”升格为“国立”,意味着学校从一所地方性高校跃升为国家直接管理的大学,其办学经费、师资配备、发展规划都纳入了国家层面,地位得到了质的飞跃。
  • “兰州”地名的最终固化:校名中最终确定使用“兰州”而非“甘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一定名方式与当时国立大学多以重要城市命名的惯例相符(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强调了大学与所在中心城市的共生关系,也预示着学校未来不仅服务于甘肃一省,更要面向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
  • 国家战略的体现:在抗战胜利、百废待兴的历史节点上,建立国立兰州大学,是国家致力于西北开发和建设、促进全国高等教育均衡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校名本身就承载了国家对于巩固西北、发展西部的殷切期望。

从此,“兰州大学”这个名称正式登上中国高等教育的舞台,并在此后近八十年的岁月中,虽历经政权更迭和时代变迁,其核心名称始终保持稳定,成为学校最响亮、最持久的身份标识。

新中国成立后:校名的延续、内涵的深化与声誉的积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和改造。在此期间,许多大学的校名发生了变更,但“兰州大学”的校名得以保留下来,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地位的稳固和重要性。

在建国初期,兰州大学虽然地处西北,但在国家的支持下,抓住了一系列发展机遇。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一批来自东部知名高校的教授和学者,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建设,来到兰州大学任教,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这使得兰州大学在基础学科,尤其是理科领域形成了显著优势,被誉为“西北之花”。

这一时期,“兰州大学”校名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和丰富:

  • 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在相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物质环境下,兰大人坚守西北,潜心治学,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学术成就,“兰州大学”这个名字与“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奋斗精神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 高质量教育的代表:尽管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但兰州大学以其严谨的学风、扎实的科研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赢得了“好大学”的口碑,其校名成为实力和信誉的保证。
  • 国家重点大学的标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375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78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