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泉州师范学院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泉州师院建校背景)

综合评述泉州师范学院,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一所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时代使命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其校史的脉络,深刻烙印着泉州地区乃至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发展的轨迹。学院的诞生与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泉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历来文风鼎盛,重视教育。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师范教育的萌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和新式教育的兴起,培养新式师资成为当务之急。泉州师范学院的直接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晋江专区师资训练班,其建立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亟需培养大量合格教师以普及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宏大社会背景之下。此后,学校历经多次更名、合并与升格,从专区师范学校到师范专科学校,再到最终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泉州师范学院,每一步跨越都呼应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泉州师范学院的校史,是一部从短期师资培训到高等师范专科教育,再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本科教育的演进史,是泉州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缩影,也是中国师范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壮大的一个生动例证。它始终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为闽南地区乃至福建省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师资和专业人才。


一、 源起与奠基:新中国成立初期师范教育的迫切需求(1952-1978)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新中国成立之初,万象更新,百业待举。其中,教育事业作为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基石,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历经长期战乱,中国的教育基础极为薄弱,文盲率居高不下,合格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和发展师范教育体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人民教师队伍,成为巩固新生政权、推进社会改造、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紧迫任务。这一宏观背景,构成了泉州师范学院得以萌芽的根本动力。

具体到泉州地区(当时属晋江专区),其情况既有普遍性,亦有其特殊性。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历史文化名城,海外侨胞众多,民间素有尊师重教、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但近代以来的社会动荡,也使得本地的教育事业遭受严重冲击。面对新中国建设的热潮,泉州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极为迫切,而师资短缺成为最大的瓶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召唤下,1952年,晋江专区师资训练班应运而生。它的创办,旨在通过短期的、速成式的培训,快速补充基层小学师资的巨大缺口。尽管初创时期条件艰苦,规模有限,但它标志着泉州地区有组织、系统化的师范教育的正式开始,为后续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随着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师资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单纯的短期训练已无法满足需求,建立正规的、制度化的师范学校被提上日程。1954年,学校更名为晋江专区初级师范学校,办学层次有所提升。至1958年,在教育“大跃进”的浪潮中,学校进一步发展成为福建晋江师范学校,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都得到了扩展。这一时期,学校虽历经名称变更,但其核心使命始终如一:为泉州地区的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急需的师资力量。教师们筚路蓝缕,学生们勤奋苦读,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着教育报国的理想。

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国教育事业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师范教育更是重灾区。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师队伍受到冲击,学校发展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停滞甚至倒退。但即便在最为困难的时期,仍有一批教育工作者心怀信念,在可能的范围内坚持着教育的火种。这段曲折的经历,也从反面证明了教育事业发展环境的稳定与政策连续性的至关重要。

  • 初创阶段(1952-1957):以短期培训为主,快速应急,解决师资燃眉之急。
  • 规范建设阶段(1958-1965):向正规师范学校过渡,学制延长,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 曲折停滞阶段(1966-1977):受政治运动冲击,正常办学活动基本中断。

总的来说,从1952年到改革开放前,是泉州师范学院的艰苦创业和曲折探索时期。学校在共和国初建的教育需求中诞生,在政治运动的波澜中沉浮,其早期历史深刻反映了国家命运与教育机构发展之间紧密的联动关系。这一时期积累的办学经验与教训,以及培养出的早期毕业生,为学校后续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 恢复与转型:改革开放与师范专科教育的崛起(1978-2000)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育领域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恢复高考制度更是激发了亿万青年的学习热情。面对新时期对人才,尤其是对高素质师资的巨大需求,我国的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恢复和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

在这一时代洪流中,泉州地区的师范教育也获得了新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泉州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中等师范教育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教育。此次升格并非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的全方位提升。学校开始为泉州地区培养专科层次的中学教师,以适应基础教育对更高学历师资的需求。

整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泉州师范专科学校稳步发展、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学校抓住机遇,积极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从最初的几个传统师范专业,逐步扩展到涵盖文、理、教育等多学科的格局。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强调师范生专业知识和从教技能的双重培养,毕业生以其扎实的功底和务实的精神深受泉州地区乃至福建省内中小学校的欢迎,成为支撑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另一股重要的教育力量也在泉州成长。1981年,依托于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华侨优势,黎明职业大学创办。这是一所由民间发起、政府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其办学方向更侧重于应用型、职业性人才的培养,与师范专科学校形成了互补。黎大的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多元化探索的活力,也为日后与师专的合并埋下了伏笔。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大发展、大改革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成为关键词。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实现优势互补,在福建省政府的统筹规划下,1998年,泉州师范专科学校与泉州教育学院、泉州师范学校进行了实质性的合并重组,组建了新的泉州师范专科学校,办学力量得到显著增强。这一合并举措,顺应了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为最终升格本科积聚了必要的实力。

这一时期,学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 办学层次提升:从中师到师专,实现了向高等教育领域的迈进。
  • 内涵建设强化:注重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 服务面向明确:坚定立足泉州,服务基础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师范特色。
  • 合并重组预备:通过资源整合,为升格本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二十年的师专办学历程,使学校积累了丰富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建立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校园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学校站在了向本科层次进军的新起点上。


三、 跨越与融合:新世纪升格本科与多科性发展(2000年至今)

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开启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的历史进程。高校扩招政策实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国家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励具备条件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以培养更多高学历、高水平的中学教师。这一宏观政策导向,为泉州师范专科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经过充分的准备和不懈的努力,2000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泉州师范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泉州师范学院。这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学校正式跻身于本科高等院校行列,办学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升格本科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办学定位、发展战略、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型升级。学校开始承担起为地方培养本科层次师资以及其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双重任务。

升格之初,学校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尽快适应本科办学规律,构建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学校着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首批设置的本科专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师范领域,如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等,确保师范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得以延续和提升。
于此同时呢,学校开始积极探索非师范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为进一步整合泉州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整体办学实力,2001年,泉州师范学院与创办于1981年的黎明职业大学实行合并(实际运作中常表现为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并同时并入1955年建校的泉州师范学校。这次重要的合并,使得学校的学科结构更加多元,师资力量更为雄厚,校园规模显著扩大。特别是黎明大学的融入,带来了工科、商科等应用性学科的宝贵资源,为学校从单一的师范院校向多科性教学型大学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加快建设步伐。南安校区、东海校区等新校区的规划与建设,极大地拓展了办学空间。学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科学研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在巩固师范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非师范学科,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泉州师范学院的发展战略更加清晰。学校坚持“植根泉州、服务福建、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福建省和泉州市的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电子商务、海洋经济等领域,加强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
于此同时呢,学校高度重视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依托地处闽南文化核心区的优势,建设了一批与海丝文化、闽台文化、华侨文化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特色学科,致力于将地方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特色优势。

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学校也取得了突破,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积极争取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办学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与海外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学术交流等活动。

这一阶段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 实现本科跨越:2000年成功升格,完成办学层次的质的飞跃。
  • 推进资源整合:与黎大等校合并,实现优势互补,壮大规模。
  • 优化学科布局:从单一师范向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转型。
  • 深化内涵发展:聚焦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
  • 强化地方服务:紧密对接区域需求,凸显应用型办学导向。

从2000年升格本科至今,泉州师范学院走过了一条快速扩张与内涵建设并重的发展道路。它既坚守了师范教育的初心,又顺应时代潮流拓展了办学领域,逐渐成长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特色初步显现、在福建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四、 精神传承与文化特色:贯穿校史的核心要素

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物质形态的扩张和制度体系的完善,更在于其内在精神的传承与独特文化的塑造。泉州师范学院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孕育和形成了自身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色,这是支撑其不断前行的重要软实力。

“师范”精神是学校一以贯之的灵魂。从师资训练班时期培养“孩子王”的朴素情怀,到师范专科学校时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再到本科师范学院时期对“卓越教师”的培养追求,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恪守与弘扬,始终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种精神体现在严谨的教风、刻苦的学风上,体现在一代代毕业生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行动中。即便在学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型的今天,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弘扬尊师重教文化,依然是学校鲜明的标识。

“海丝”情怀与“闽南”底色构成了学校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富集区,同时又是著名侨乡。这种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取向和文化性格。学校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弘扬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责任,开设相关课程,建立研究机构,开展文化活动,将敢拼会赢、开放包容、爱国爱乡的闽南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校园文化活动中,南音、梨园戏、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示成为亮丽的风景线;学术研究中,对侨乡教育、海外华文教育、闽台文化交流的关注成为重要领域。这使得泉州师范学院的文化氛围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和开放品格。

再次,“务实”作风与“创新”意识是学校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关键。初创时期的因陋就简、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后的锐意进取、规范办学,新世纪以来的开拓转型、追求卓越,都体现了泉州师院人脚踏实地、讲求实效的作风。
于此同时呢,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又不乏创新求变的勇气,从早期探索职业教育到后来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都展现了其适应社会需求、主动寻求发展的灵活性。这种务实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爱国爱乡”的情怀,特别是与侨乡特色相结合的报效桑梓之情,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热心桑梓教育,对泉州乃至福建的教育事业发展给予了宝贵支持。这种情愫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文化,培养了师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学校培养的众多人才,无论身处何地,都心系闽南,关注和支持着泉州的发展。

这些精神文化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泉州师范学院的内在品格,使其历史不仅是一部组织机构的发展史,更是一部精神文化的成长史。它们将继续滋养着学校的未来,引领其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更大的辉煌。回顾泉州师范学院近七十年的风雨历程,从最初的师资训练班到今天颇具规模的本科院校,其发展轨迹与中国现代教育史,特别是师范教育史的演进同频共振。它诞生于共和国初建、急需师资的烽火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教育复兴的春天里,壮大于新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式发展的浪潮中。每一次转型与跨越,都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回应着国家和地方对教育、对人才的迫切呼唤。学校的历史,是几代师院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师范教育传统不断发扬光大的传承史,也是办学领域持续拓展、服务社会能力逐步增强的开拓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师范特色、务实的地方服务导向,共同铸就了泉州师范学院的独特身份。展望未来,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泉州师范学院必将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与时代的使命,继续书写其服务基础教育、促进地方发展、传承创新文化的崭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80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599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