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中国海大建校背景)

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史简介及建校背景综合评述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中国海洋高等教育与科研的旗帜性学府,其诞生与发展深深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科学救国的宏大历史叙事之中。该校的起源可追溯至1924年,其创立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与社会思潮激荡下的必然产物。彼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列强环伺的艰难时世,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海权”对于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向海图强”成为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国际贸易与国家安全的命脉,然而当时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海洋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与主权维护。正是在这种“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尤其是“海洋强国”的思潮推动下,私立青岛大学的创办,成为了中国海洋高等教育的肇端。其后,学校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时期,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却始终坚持办学,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和专门人才的培养,为满足国家建设特别是海洋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1959年,以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为契机,留驻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等学科为基础,一所新型的、以海洋水产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山东海洋学院应运而生,这标志着中国海洋大学进入了独立建制的崭新发展阶段。从其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来看,从最初的综合性大学到后来的单科性学院,再到如今以海洋和水产为显著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其校史就是一部中国海洋科教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和缩影,彰显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鲜明导向和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
一、 近代中国的海洋意识觉醒与高等教育的初步探索

十九世纪中叶以降,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从海上叩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海洋与国家兴衰的关系。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著作《海国图志》旨在唤醒国人的海权意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近代海军和造船人才,这是中国近代海洋专业教育的萌芽。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再次暴露了中国在海权方面的积弱。

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却在巴黎和会上遭遇了外交失败,青岛的主权问题成为国人心中的痛。这一事件进一步激发了全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空前高涨。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国家的强大必须建立在科学昌明和教育发达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现代海洋科学在国际上方兴未艾,海洋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在中国,尽管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管辖海域,但系统的海洋科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这种国家需求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巨大落差,为专门性海洋高等教育机构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

青岛,这座因海而兴的城市,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当时相对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了孕育中国海洋高等教育的理想之地。1924年,在地方士绅和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德国占领时期遗留的校舍,私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尽管初创时期规模有限,学科设置也以文理为主,但其在青岛的创立,本身就蕴含着面向海洋的潜在基因,为日后海洋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地理与校舍基础。


二、 国立山东大学时期:海洋学科的奠基与初步发展(1930-1958)

1930年,在蔡元培等教育家的极力倡导下,国民政府教育部接收私立青岛大学,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立青岛大学,随后于1932年改称国立山东大学。这一转变标志着学校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了第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杨振声、赵太侔等著名学者相继担任校长,延揽了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沈从文、王淦昌、童第周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来校任教,学校声誉鹊起,成为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齐名的知名学府。

在这一时期,海洋学科开始萌芽并得到初步发展。虽然学校整体上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其地处滨海的地理优势,使得一些与海洋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得以开展。

  • 生物学系的海洋取向:以童第周、曾呈奎等为代表的生物学家,很早就将研究目光投向了海洋生物领域。他们开展的海洋生物调查和胚胎学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后来中国海洋生物学的发展培养了最早的人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气象学与海洋的关联:学校的气象学专业也密切关注海洋气象问题,为海洋观测和预报提供了支持。
  • 水产研究的起步:尽管尚未设立独立的水产系,但有关水产资源的调查和养殖技术的探索已经开始进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立山东大学被迫内迁,先后辗转于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薪火不息。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在青岛复校。尽管战争给学校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海洋研究的火种得以保存。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进行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国立山东大学保留了文、理、工、农、医等学院,主体仍为综合性大学。这一时期,海洋科学作为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可以说,国立山东大学时期为日后中国海洋大学的独立建制储备了关键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和学术传统。


三、 山东海洋学院的成立:国家战略与独立建制的里程碑(1959)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国防和建设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艰巨任务。海洋作为天然的屏障、资源的宝库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其战略地位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卫海洋权益,成为一项紧迫的国家战略。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尚无一家专门从事海洋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等学府,这严重制约了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

1958年,为了优化全国高等教育的布局,促进内地高等教育发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山东大学的主体迁往山东省省会济南。这一决策为在青岛创建一所专门的海洋高等院校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国家考虑到青岛独特的海洋地理环境以及原山东大学在海洋学科方面已有的良好基础,决定将山东大学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的部分专业,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部分师资和设备进行整合。

1959年3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一所新型的高等学校——山东海洋学院正式成立。这被确定为一所直属教育部领导的全国重点大学。它的成立,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深远的意义:

  • 填补空白:它标志着中国第一所综合性、专门性的高等海洋学府的诞生,填补了我国海洋高等教育体系的空白。
  • 聚焦使命:学校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以海洋、水产为特色,服务于国家海洋经济建设、资源开发和国防建设的办学方向。
  • 汇聚资源:将原本分散在不同院系的海洋科研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了合力,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快速发展。

首任院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曲钦岳院士。建院之初,学校设立了海洋学系、水产学系、海洋工程学系等几个核心学系,汇聚了赫崇本、文圣常、朱树屏、张孝威等一批中国海洋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们的到来,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了极高的起点。山东海洋学院的成立,开启了中国海洋大学作为独立实体发展的新纪元,也承载起了为国家培育海洋事业英才、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光荣使命。


四、 改革开放前的建设与曲折前进(1959-1977)

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后,正值国家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学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进入了初创后的建设期。一批重要的实验室和实习设施得以建立,例如海洋调查船的使用,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海上实践平台。在教学方面,学校参考苏联模式,制定了系统的专业培养方案,编写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科学教材。在科研方面,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水文、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基础领域,并积极参与了全国性的海洋综合调查活动,为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海洋资料。

学校的正常发展进程也被随后到来的政治运动所打断。特别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山东海洋学院也不例外。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招生工作一度中断,许多教师受到冲击,学术活动基本停滞。尽管环境艰难,仍有一部分师生坚守岗位,克服困难,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例如对近海海洋环境的监测和一些应用技术的探索。

这段时期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曲折阶段。虽然遭受了挫折,但学校的基本架构得以保存,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没有散失,对海洋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在一代代海大人心中传承。这为改革开放后学校的迅速恢复和腾飞埋下了伏笔。这段经历也使得学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坚持按教育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更好地履行其为国家海洋事业服务的使命。


五、 改革开放与迈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78-2001)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育和科技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山东海洋学院也迎来了恢复、发展和振兴的春天。

学校迅速恢复了正常的招生和教学秩序,并开始扩大办学规模。在科研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六五”、“七五”等科技攻关计划,在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水产养殖等优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家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展开,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派遣教师出国进修,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极大地开阔了学术视野。

随着学校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校名变更被提上日程。1988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山东海洋学院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这次更名不仅更好地体现了学校所在地域特征,也预示着学校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发展的雄心。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建设规划。青岛海洋大学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于1994年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并于1996年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这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此期间,学校在保持海洋、水产等学科优势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发展理学、工学、农(水产)学、经济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逐步由单一的工科院校向以海洋和水产为显著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转型。办学空间也得到拓展,在青岛崂山区开始建设新校区,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六、 新世纪的新征程:跻身国家队与内涵式发展(2002至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间围绕海洋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也更加明确地将海洋强国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等教育领域,“985工程”的实施旨在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在这一背景下,2001年,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青岛海洋大学的协议。2002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青岛海洋大学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标志着学校正式跻身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国家队”行列,承担起了引领中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更崇高使命。

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后,学校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学校坚持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

  • 学科建设突飞猛进:海洋科学和水产两个学科持续保持国内顶尖、国际先进的地位,并多次在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
    于此同时呢,学校大力发展相关支撑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
  •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了“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和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学校承担了众多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深海探测、海洋药物、海水养殖、极地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和权益维护做出了直接贡献。
  • 校区建设与整合:形成了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三个校区协调发展的格局,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 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学校与世界各地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日益紧密,发起或参与了多项国际大型海洋研究计划,在国际海洋科教领域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顺利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其海洋科学和水产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为学校在新时期的发展确立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当前,中国海洋大学正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改革,强化内涵,朝着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稳步迈进。

回望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国海洋大学从最初私立青岛大学的一个雏形,发展成为今日屹立于世界海洋科教之林的国家重点高等学府,其每一步成长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它的诞生,源于近代仁人志士对海权沦丧的痛彻反思和对海洋强国的热切呼唤;它的独立建制,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国家战略需求的直接体现;它的成长壮大,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一部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史,就是一部中国海洋科教事业从启蒙、创立到发展、壮大的缩影,是一部一代代海大人秉承“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精神,恪守“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和奉献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海洋大学必将承载着历史的荣光与时代的重任,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探索未知海洋奥秘、培养卓越海洋人才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11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39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