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山东农工院校训历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校训及其历史渊源综合评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校训“厚德、笃学、求是、创新”凝聚了学校办学理念与精神传统的精髓,体现了对师生道德修养、学术追求、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要求。这一校训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之中。从历史维度看,学校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农业类专科院校,历经多次合并、调整与升格,始终紧扣农业现代化与工程技术应用的时代脉搏。校训中“厚德”彰显了以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笃学”强调了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反映了学校在农业科技教育领域的深耕细作;“求是”秉承了科学探索的真理精神,与农业科技注重实证、服务生产的特性高度契合;“创新”则凸显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向农业工程技术在新时代的转型与突破。整体而言,校训既是学校历史积淀的文化结晶,也是对其服务区域经济、推动农业工程科技发展的使命宣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行业特色。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校训解析与历史脉络
一、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校训“厚德、笃学、求是、创新”由四个核心词构成,每一词语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育指向。

厚德一词源于《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道德修养的积累与包容万物的胸怀。在学校语境中,它要求师生以高尚的品德立身,恪守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尤其在农业工程技术领域,需具备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与生态伦理意识。

笃学出自《论语》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意指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治学态度。农业工程学科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同时注重田野调查与实验操作,体现“学以致用”的务实传统。

求是源自中国古代“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后被提炼为现代科学精神的核心。它倡导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真理的理性态度,在农业科技研究中体现为以实证数据支撑决策、以科学方法解决生产问题的导向。

创新则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关键词,强调突破陈规、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农业工程学院将创新置于校训中,凸显其应对农业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等挑战时所需的技术革新与模式探索。

这四者相互关联:厚德是立身之本,笃学是成才之基,求是是科学之魂,创新是发展之翼,共同构成学校育人体系的核心框架。
二、校训的历史演变与时代背景校训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程紧密交织。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3年创建的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后历经多次更名、合并与升格,于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现名。在这一过程中,校训的提炼与确立反映了学校从单一农机教育向综合性农业工程院校的转型。

早期阶段(1950s-1980s),学校以培养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为主,教育理念侧重“实践为重、技术为本”,虽未明文规定校训,但“实干笃行”的作风已深入人心。这一时期,农业合作化与机械化运动推动了学校对“求是”与“创新”的初步探索,例如在农机具改良与推广中强调技术适用性与可靠性。

改革开放时期(1980s-2000s),学校逐步扩展至农业电气化、水土保持、食品工程等领域,教育思想融入更多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1990年代,伴随高等教育规范化浪潮,学校开始凝练自身文化标识,校训的雏形在此期间萌芽。2000年前后,初步提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等理念,为后续校训奠定基础。

新世纪以来(2000s-至今),随着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校训正式确立为“厚德、笃学、求是、创新”。这一选择既继承了农业院校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
例如,在农业信息化、智能装备研发等新兴领域,“创新”被赋予更核心的地位;而“厚德”则呼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振兴使命的结合。
三、校训与办学特色、学科建设的关联校训深刻体现了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学科特色。作为一所以农业工程为主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训的每一维度均与具体实践相衔接:

  • 厚德与农业伦理教育:学校通过课程思政、田野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关注农村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的职业操守,例如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中强调可持续发展伦理。
  • 笃学与实训体系:依托农机实训中心、食品加工实验室等平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确保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农业教育传统。
  • 求是与科研导向:学校鼓励师生针对区域农业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如山东盐碱地治理、节水灌溉技术优化等,强调数据驱动与解决方案的科学性。
  • 创新与学科前沿:在智慧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推动跨学科合作,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促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如无人机农业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
校训不仅塑造了校园文化,更直接影响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
例如,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校将“创新”要素融入课程体系,增设人工智能农业应用等方向,同时保留“笃学”要求的扎实工程基础训练。
四、校训的文化渊源与价值传承校训的表述虽简洁,但其文化根系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

“厚德”“笃学”“求是”均汲取自古典文化典籍,体现了对中国教育思想的继承。农业院校尤其重视“耕读传家”传统,校训中的“笃学”与“求是”可视为这一传统的现代转化。

学校地处山东齐鲁文化圈,受儒家“重教尚学”思想影响深远。校训中的道德要求与务实精神,与山东地域文化中“仁厚守信、勤勉实干”的特质高度契合。

此外,校训也融合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例如,“求是”与延安时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脉相承,而“创新”则呼应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主题。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校训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现代生命力。
五、校训的践行载体与典型案例校训的价值需要通过具体实践得以彰显。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通过多维度载体使其融入师生日常:

  • 教育教学环节:在课程大纲中明确校训目标,如《农业伦理学》课程强化“厚德”教育,《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 科研与社会服务:师生团队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推广,如设计节水灌溉系统(求是)、开发新型农产品包装材料(创新),践行服务三农的使命。
  •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史馆、主题讲座、榜样评选等活动,传播校训故事,例如表彰在农业工程领域取得突破的优秀校友,强化“笃学创新”的导向。
典型案例包括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的“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其中师生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创新)、基于实地数据优化种植模型(求是),同时注重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生态影响(厚德),体现了校训的整体性实践。
六、校训的比较视角与独特意义相较于同类院校,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校训突出体现了农业工程学科的特质。
例如,相比综合性大学的“自由博雅”,该校训更强调“求是”与“创新”的技术导向;相比纯农科院校的“育才兴农”,它又融入了工程教育的“笃学”与“厚德”维度。这种结合使校训在农业工程类高校中具有代表性,既避免了过度抽象的道德口号,也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主义,实现了人文与科技的平衡。结语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校训是其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的浓缩,从道德修养、学术态度、科学精神到实践能力,构建了全面育人的价值框架。它根植于学校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并随着教育发展与技术变革不断丰富内涵,成为师生共同认同的文化基因与行动指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40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25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