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桂林理工大学有哪几个校区,何时创办(桂林理工校区与创办时间)

桂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文、经、法、艺、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自创办以来,始终扎根八桂大地,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目前主要拥有三个校区,分别是位于桂林市中心的屏风校区、位于桂林市雁山区的雁山校区以及位于南宁市安吉大道的南宁空港校区。这三个校区在地理上相互呼应,功能上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学校完整的办学格局。学校的创办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其前身是原国家重工业部在广西创建的桂林地质学校。历经数次更名与隶属关系变更,于2009年正式定名为桂林理工大学。近七十年的办学历程,是一部与国家工业化进程和高等教育发展同频共振的奋斗史。从最初单一的地质矿产人才培养,到如今成为拥有博士、硕士、学士完整学位授予体系的多科性大学,其发展轨迹深刻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生机。屏风校区作为学校历史最悠久的校区,承载着学校的文脉与精神传承,是学校行政管理和部分优势学科的所在地;雁山校区作为新世纪以来重点建设的主校区,规模宏大,设施先进,集中了大部分本科教学和科研功能;而南宁空港校区则立足于首府南宁的区位优势,聚焦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校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沿阵地。三个校区虽地处两地,但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学科优势互补,共同支撑着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

桂林理工大学的创办与历史沿革

桂林理工大学的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56年,当时为适应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勘探人才的迫切需求,原国家重工业部决定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创建桂林地质学校。这一创举标志着广西高等工程教育的萌芽,学校自诞生之初便肩负着为国家输送地质矿产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

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学校紧随国家发展的步伐,历经了隶属关系的调整和办学层次的提升。1978年,学校迈入了高等教育的新阶段,开始举办本科教育,并更名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直属原冶金工业部领导。这一时期,学校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学科特色日益凸显,成为冶金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1993年,学校更名为桂林工学院,标志着其学科专业开始向更广阔的工科领域拓展。1998年,在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从此揭开了建设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新篇章。

桂林理工大学校区总体布局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桂林理工大学现已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空间布局。这三个校区并非简单的地理分割,而是学校根据发展战略、学科建设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规划的功能性布局。

  • 屏风校区:位于桂林市七星区建干路12号,坐落在风景如画的七星公园旁,是学校的历史发源地和行政中枢。
  • 雁山校区:位于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街319号,是学校于21世纪初为拓展办学空间而兴建的主校区,现已成为占地面积最广、学生数量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校区。
  • 南宁空港校区: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扶绥县空港大道21号,是学校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这三个校区在地理上覆盖了桂北与桂南,在功能上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产教融合的有机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理空间基础。

屏风校区:历史文脉与创新引擎

屏风校区是桂林理工大学办学历史的起点与见证,承载着学校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传承。校区占地面积虽不及雁山校区广阔,但其区位优势无可替代,位于桂林市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周边学术与文化氛围浓厚。

在功能定位上,屏风校区是学校行政管理中心、科技创新高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的主要行政机关、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均设于此。
例如,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等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国家级实验平台大多集中在本校区。校区内绿树成荫,建筑错落有致,既有饱经风霜的老楼诉说着历史,也有现代化的科研大楼彰显着活力,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

此外,屏风校区还紧密依托其区位优势,与市中心周边的企业、研究所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它不仅是学校历史的根脉,更是面向未来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所在。

雁山校区:主校区规模与现代化教学

雁山校区是桂林理工大学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解决办学空间瓶颈而规划建设的现代化主校区。它的建设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办学容量,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学校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该校区位于桂林市雁山区,占地面积辽阔,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校区内建筑风格现代统一,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等设施一应俱全,且标准高、功能全。大型图书馆藏书丰富,网络与信息化建设覆盖全域,为师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研究环境。目前,雁山校区集中了学校大部分的本科院系和专业,是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的主阵地。日常的教学活动、实验实训、文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主要在此进行。

校区规划注重生态与人文的融合,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它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不仅彻底解决了学校长期以来的空间发展困境,更以其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和规模效应,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显著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是学校面向未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核心承载区。

南宁空港校区:战略延伸与产教融合

南宁空港校区的设立是桂林理工大学立足广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动选择和重要布局。校区地处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内,毗邻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学校对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桥头堡。

与屏风校区的科研导向和雁山校区的综合教学导向不同,南宁空港校区更加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区紧密结合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机构特点,设置有土木与建筑工程、机械与控制工程、经济与管理等应用性较强的二级学院和专业方向。其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注重与周边工业园区、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模式,旨在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该校区的建立,不仅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更优化了学校的战略布局,使学校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了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增强了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影响力。

多校区协同发展的管理模式与未来规划

管理一个跨越两地三区的大学体系,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桂林理工大学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校区管理模式,确保各个校区既能保持相对独立的运行效率,又能实现整体的协同发展。

学校实行“统一领导、职能延伸、校区协同、条块结合”的管理原则。主要的管理和决策权集中在学校层面,保证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学科建设、师资配置、财务预算等的统一性。
于此同时呢,各校区设立管理委员会或派出机构,负责校区的日常运行、安全稳定和后勤保障,承接学校各职能部门延伸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学校通过高效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校园系统,实现了三校区在教务管理、图书资源、数据共享等方面的无缝对接,有效降低了多校区办学带来的管理成本,提升了运行效率。

面向未来,学校的校区发展规划将继续坚持整体性和功能性相统一的原则。屏风校区将进一步强化其作为科研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核心区的功能,打造精品;雁山校区将持续完善配套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巩固其作为本科教育主阵地的地位;南宁空港校区则将深化产教融合,扩大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区。三个校区将继续错位发展、协同并进,共同支撑桂林理工大学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为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76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53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