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云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云师大校训渊源)

关于云南师范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云南师范大学的校训“刚毅坚卓”四个字,言简意赅,底蕴深厚,不仅是学校立校之魂、育人之本,更是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浓缩与升华。这则校训并非凭空而来,其根源直接关联着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日战争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里,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为保存中华文脉与教育火种,辗转南迁,最终扎根昆明。尽管面临物资极度匮乏、空袭频繁的极端环境,联大师生却秉持着刚强果敢、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刚毅坚卓”正是对这种精神的精准提炼与核心表达。作为西南联大在昆明的衣钵传承者,云南师范大学继承并正式将“刚毅坚卓”确立为自己的校训,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对几个汉字的沿用,更是对一种精神传统的自觉承接与时代弘扬。这则校训深刻蕴含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对学术与真理不懈探索的崇高追求以及肩负国家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担当。它穿越历史时空,持续激励着一代代云师人砥砺前行,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赋予了这所师范大学独特而鲜明的精神气质。

正文


一、 校训的文本释义与精神内核

云南师范大学的校训“刚毅坚卓”,由四个各具深意又相互关联的汉字构成,共同编织成一幅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图谱。

:意指刚强、刚健。它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浩然正气。在个人修养上,要求师生具备坚定的原则和立场,不随波逐流,不向困难低头。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内在力量。这是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是立身之本。

:意指果毅、坚毅。它强调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毅力与决心。“毅”更侧重于行动层面的坚持,意味着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能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它体现了水滴石穿的恒心与锲而不舍的努力,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品质。

:意指坚定、坚固。它与“刚”“毅”相辅相成,侧重于意志的坚定性和不可动摇性。“坚”意味着信念如磐石,目标明确且毫不动摇。无论是在学术研究的攻坚克难中,还是在人生道路的抉择上,都能保持内心的笃定和专注,抵御外界的诱惑与干扰。

:意指卓越、高远。这是校训的落脚点与终极追求。“卓”超越了单纯的坚韧与刚强,指向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精益求精的境界。它要求师生不满足于平庸,要立志高远,在品德、学识、能力上不断追求卓越,力求达到更高的水平,为社会、为国家做出非凡的贡献。

“刚毅坚卓”四个字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刚”与“毅”是内在精神与意志的体现,“坚”是这种意志的持久状态,而“卓”则是这一切努力所要达成的崇高目标。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训诫,更是一种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师生以刚毅的精神面对挑战,以坚卓的追求实现价值。


二、 校训的历史溯源:西南联大的烽火岁月

要深刻理解“刚毅坚卓”,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危急。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至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继而西迁昆明,于1938年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的办学历程,本身就是“刚毅坚卓”精神的生动写照。

  • 物质生活的极度艰苦:联大师生在昆明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校舍简陋,教室是铁皮顶的房子,宿舍是茅草屋,遇到下雨天,屋内便滴水成灾。师生们常常食不果腹,需要兼职补贴生活。教授如闻一多靠刻印治印,朱自清变卖物品,学生则组织起来开展勤工俭学。正是在这种“粥饭凝尘缀啜羹,陋巷箪瓢屡告罄”的境况下,师生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富足。
  • 战争环境的生死考验:昆明并非世外桃源,日军的空袭频繁。在跑警报的常态下,师生们将课堂搬到郊外山沟,树下授课,岩洞研讨。死亡威胁近在咫尺,但求知的热情从未熄灭。这种“旷野之中,弦歌不辍”的景象,正是“刚毅”精神最极致的体现。
  • 学术追求的卓越不凡:尽管条件艰苦,西南联大却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术大师,如陈寅恪、冯友兰、吴大猷、华罗庚、沈从文等。他们潜心学术,诲人不倦,培养出了大批日后成为各界泰斗的杰出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这种在战火中仍能创造出世界一流学术成果的奇迹,完美诠释了“坚卓”的内涵。

西南联大存在虽仅八年有余,但其“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已经深深融入血脉,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是在书斋里空想出的格言,而是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由一代知识分子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三、 传承与确立:从联大精神到云师校训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三校复员北返。为了报答云南人民八年的深情厚谊,继续为西南地区培养急需的师资人才,联大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这便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这一特殊的诞生背景,决定了云南师范大学从建校之初就与西南联大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她不仅是联大物质遗产(如校舍、部分图书设备)的继承者,更是联大精神,特别是师范教育传统的直接继承人。“刚毅坚卓”作为联大时期师生身上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自然地被这所新生的师范学院所内化和秉承。

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历经多次更名(如昆明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但西南联大的精神火炬始终未曾熄灭。学校将弘扬联大精神视为己任,通过校史研究、建立西南联大博物馆、开设相关课程等多种形式,让“刚毅坚卓”的精神在一代代学子中传承。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历史沉淀,“刚毅坚卓”这一凝聚了联大魂髓的词语,其作为学校精神核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并最终被正式确立为云南师范大学的校训。

这一确立过程,不是简单的文字选定,而是一个文化认同和精神自觉的过程。它标志着云南师范大学明确地将自身定位为西南联大精神的忠实传人,并主动将这一崇高精神作为办学育人的根本遵循和行为准则。


四、 校训的当代诠释与教育实践

进入新时代,“刚毅坚卓”的校训在云南师范大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全面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着力培养具有“刚毅”品格和“坚卓”追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体现在:

  • 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史教育、思政课程等,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培养他们面对未来挑战时的坚韧不拔之志。
  • 学术能力锤炼:营造严谨求实的学风,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追求学术卓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师德师风培育:作为师范大学,尤为注重未来教师的品德塑造,要求他们未来能以身作则,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去影响和培育下一代。

科学研究方面,校训激励着师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勇于攻克难题。特别是在服务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保育、民族团结进步、东南亚研究等领域,云师大人展现出攻坚克难的“刚毅”和追求一流的“坚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校园文化建设上,“刚毅坚卓”是无形的精神坐标。西南联大旧址(今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史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园内的联大纪念碑、闻一多先生衣冠冢等历史遗迹,以及举办的各类纪念活动、文化讲座,都使校训精神可视化、可感知,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师生的心灵。


五、 校训的深远影响与社会价值

“刚毅坚卓”作为云南师范大学的校训,其影响早已超越了校园围墙,产生了广泛的社会价值。

它为学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对于每一位云师学子而言,校训是他们大学时光乃至一生的重要精神烙印。在求学遇到瓶颈时,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刚毅坚卓”四个字会提醒他们保持定力、迎难而上。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将这种精神带入工作岗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云南及西南地区的教育战线上,他们以“刚毅坚卓”的品质,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它是云南师范大学的身份标识文化品牌。在众多高校中,“刚毅坚卓”校训直接关联西南联大的辉煌历史,这为云南师范大学赢得了独特的声誉和尊重。它使学校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成为吸引优秀学子、汇聚人才的重要无形资产。

它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刚毅坚卓”所倡导的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个人成才、事业成功、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尤其是在当今快速变化、挑战丛生的世界,这种精神更显珍贵。云南师范大学通过对这一校训的坚守与弘扬,实际上也是在为整个社会贡献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价值导向。

云南师范大学的校训“刚毅坚卓”,是一段历史的铭记,一种精神的传承,更是一所大学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它从抗战烽火中淬炼而成,在和平年代的办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将继续指引着云南师范大学坚守育人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46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8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