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浙江工商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浙商大建校背景)

综合评述浙江工商大学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重镇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经、管、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知名高等学府。其校史绵延逾百年,其诞生与发展,深刻烙印着中国近现代追求富强、振兴实业的时代轨迹。学校的创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晚清“实业救国”思潮与近代新式教育兴起的直接产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重、国门被迫打开的背景下,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教育不足以应对现代挑战,纷纷倡导向西方学习,兴办传授实用知识与技能的新式学堂。浙江作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对精通商业规则、熟悉中外商情的专业人才需求尤为迫切。浙江工商大学的前身——杭州中等商业学堂便是在此历史与社会洪流中应运而生。它的建立,标志着浙江地区系统化商业教育的开端,肩负着培养近代商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此后,学校虽历经战乱、停办、复校、迁址、合并、更名等诸多沧桑变幻,但其“诚、毅、勤、朴”的校训精神和商科教育的核心特色始终得以传承和发扬。从单一的商业学堂,到涵盖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的演进史,不仅是一部砥砺前行的奋斗史,更是一面折射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商科教育从萌芽、发展到繁荣的镜子,其历程与国家命运、区域经济腾飞紧密相连,展现了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浙江工商大学校史详述

浙江工商大学的悠久历史,可以清晰地追溯至1911年创建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这一创举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特定的历史与社会土壤之中。


一、 建校的历史与社会背景

(一)晚清“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19世纪中叶以降,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屡遭挫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国家主权沦丧,社会经济结构受到巨大冲击。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朝野上下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思,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传统儒学已无法挽救民族危亡。以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开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商业以谋求国家富强的“实业救国”思想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仅局限于器物层面改革的局限性。戊戌变法及其后的新政,则将改革推向教育、政治等更深的层面,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被提上日程。商业作为互通有无、积累财富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商帮学徒制已难以满足近代化大生产和对国际贸易的需求,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商业教育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二)浙江地域经济的独特需求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毗邻上海,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商业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宁波、温州等地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较早渗入。到了晚清和民国初年,浙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初步发展,特别是在丝绸、纺织、金融、航运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商人和企业集团。他们对熟悉现代会计、金融、贸易、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杭州作为浙江省会,文化底蕴深厚,且是区域经济中心,具备兴办新式教育的良好基础。
因此,在浙江,尤其是在杭州创办一所专门培养商业人才的学校,是顺应地方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三)近代教育体系的变革

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革教育制度。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它明确将实业教育(相当于今天的职业和技术教育)纳入其中,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这一学制的确立,为中等商业学堂的设立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废除科举制度后,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育内容从四书五经转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杭州中等商业学堂正是在这场教育近代化的浪潮中,依据新学制的要求创办起来的,它属于中等实业教育范畴,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商业知识和技能的中等专业人才。

浙江工商大学的诞生,是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催生出的“实业救国”理想、浙江地区深厚的商业传统与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近代中国教育制度变革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从创立之初,就承载着服务社会、振兴实业的使命。


二、 初创时期:杭州中等商业学堂(1911-1949)

1911年,杭州中等商业学堂正式成立。创始人和首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郑宗海(字晓沧)先生。学校选址于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等名校毗邻,形成了良好的文教氛围。学堂的学制为三年,招收高小毕业生。

  • 办学宗旨: 传授近代商业知识,培养具有新式商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中级商业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课程设置: 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框架,开设了大量实用课程,如:
    • 商业算术、会计学
    • 银行学、保险学、货币学
    • 商品学、商业地理
    • 经济学、商业法规
    • 英语、簿记等
    同时,也保留了国文、历史等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教学特色: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习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资多为具有新学背景和实务经验的学者。

学校的建立,开创了浙江现代商业教育的先河,为浙江乃至全国输送了第一批系统接受现代商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其早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建校次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覆灭,民国建立,政局变动对初创的学校产生了一定影响。随后,学校又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动荡岁月。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战火,学校曾一度内迁至浙商丽水等地坚持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但师生们克服万难,弦歌不辍,体现了坚韧不拔的办学精神。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杭州。这一时期,学校虽规模不大,但坚守了商科教育的特色,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建国初期的调整与发展(1949-197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了全面学习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的时期。这一阶段,学校的名称、隶属关系和专业设置发生了多次变化。

  • 浙江省立杭州商业学校时期: 建国初期,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立杭州商业学校,仍属中等专业教育层次。
  • 浙江商业专科学校的创办与合并: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高层次商业人才的需求增加。1960年,在中等商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浙江商业专科学校,开始举办专科层次的教育。由于随后国家经济出现困难,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高等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浙江商业专科学校在1965年曾一度被撤销,并入其他院校。
  • “文革”时期的曲折: 十年“文革”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破坏,学校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至“文革”结束,教育事业才迎来转机。

这一时期,学校在曲折中前行。虽然经历了撤并、停办等挫折,但商业教育的血脉得以保存,为改革开放后的复兴积蓄了力量。1973年,学校曾恢复建制,名为“浙江商业学校”,继续其中专层次的办学。


四、 改革开放后的复兴与升格(1978-2000)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渴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 恢复专科办学: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商业学院正式成立,开始恢复专科教育。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办学层次得到了提升。
  • 升格为本科院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人才学历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1990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杭州商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杭州商学院。这一转变意义重大,使学校正式跻身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行列,开启了本科教育的新篇章。
  • 拓展学科领域: 升格为本科后,学校在巩固传统商科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学科门类,增设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逐渐从单一的商科学院向多科性大学迈进。
  • 扩大办学规模: 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下沙新校区的规划与建设,为学校未来的跨越式发展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这一时期,学校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从中专到专科,再到本科的两次关键性飞跃,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为新世纪更名为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 新世纪新征程: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及快速发展(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国际化发展的快车道。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许多高校的发展目标。

  • 更名大学: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杭州商学院正式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
    这不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标志着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发展定位的升级。它意味着学校不再局限于“学院”层面的单一学科特色,而是朝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目标迈进。
  • 校区建设与整合: 学校形成了下沙校区(主校区)、教工路校区、杭州商学院(独立学院)校区等多校区办学的格局。特别是下沙新校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学校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 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 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 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
    • 多个学科入选省重点学科、省优势特色学科,乃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统计学、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 师资力量壮大: 通过引进和培养,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在内的众多优秀人才。
  •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 国际化办学: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众多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合作科研等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以来的二十余年,是学校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显著的时期。学校成功实现了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确立了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的领先地位,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并朝着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六、 精神传承与文化特色

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洗礼,浙江工商大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品格。

  • 校训“诚、毅、勤、朴”: 这四字校训蕴含着深刻的育人理念。“诚”乃立身之本,要求师生诚信待人、严谨治学;“毅”是成功之基,倡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勤”为进步之源,勉励勤奋刻苦、孜孜不倦;“朴”显务实之风,崇尚朴实无华、求真务实。这四字校训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浙商大人的精神标识。
  • 商科特色的坚守与创新: 无论校名如何更改,办学层次如何提升,学校始终牢牢抓住“商”科这一立校之本,并在新时代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从传统的商业、会计,发展到现代的金融科技、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学校的商科教育始终紧跟时代脉搏,保持活力。
  • 创新创业教育: 依托浙江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毕业生以“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的特点受到社会欢迎。
  • 校友文化: 学校拥有庞大的校友网络,校友们活跃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形成了互助共赢、感恩反哺的浓厚校友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

浙江工商大学的百年校史,是一部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的奋斗史。从1911年那个肩负着“实业救国”梦想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到今天屹立于钱塘江畔的知名高等学府,其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历代师生员工的智慧与汗水。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商业教育的萌芽、挫折、复兴与繁荣,也亲历了浙江从商贸重地到经济强省的辉煌历程。面向未来,浙江工商大学将继续秉承百年文脉,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质量,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其历史,仍在继续;其精神,必将传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16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785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