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玉柴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简介,校史概述(玉柴职院校史简介)

综合评述玉柴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植根于中国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玉柴集团,具有鲜明产业基因和深厚职教底蕴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自创立之初,便承载着为玉柴产业链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厂中校、校中厂”办学模式。其发展历程紧密契合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制造业升级的浪潮,将企业的实战需求与教育的育人规律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学院不仅依托玉柴集团的雄厚资源,在实训设施、师资建设、专业设置上占据天然优势,更将玉柴卓越的企业文化、严谨的工程精神和创新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了毕业生与产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纵观其校史,是一部从企业培训基地到现代化高职院校的蜕变史,是一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史,展现了职业教育在推动产业进步和实现个人价值中的强大生命力。
下面呢将从学校概况与校史沿革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学校概况:深植产业沃土,锻造工匠摇篮

玉柴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是一所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核心特色与最大优势在于其由特大型现代企业集团——玉柴集团直接创办和支撑,这决定了其办学基因中深深烙刻着“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印记。

办学定位与特色

学院的办学定位十分明确,即紧密围绕玉柴集团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广西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致力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校企一体,无缝对接: 学院并非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传统学校,而是玉柴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血缘关系”确保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企业的最新设备、技术标准、管理理念能够第一时间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从入学起就浸润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
  • 产教深度融合: 学院实践“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构建了“厂中校、校中厂”的独特格局。玉柴集团的各大工厂、技术中心、实验室均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技术能手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学徒、教师与师傅、作品与产品”的有机统一。
  • 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 学院的专业设置并非大而全,而是精准聚焦于玉柴集团的核心业务领域和区域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了以内燃机制造与维修汽车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为核心的专业群,形成了与产业链高度匹配的专业体系。

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

依托玉柴集团的强大实力,学院在硬件投入上不遗余力,为学生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

  • 现代化校园: 校园规划合理,设施齐全,拥有理论教学区、实验实训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等,环境优美,功能完善。
  • 先进的实训基地: 学院建有包括发动机拆装与调试实训中心汽车维修技术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单元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室等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这些基地的设备大多与玉柴生产现场同步或接近,确保了学生实训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 强大的校外实习资源: 玉柴集团遍布全国的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为学院学生提供了规模庞大、岗位丰富的顶岗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锤炼技能、提升素养。

师资力量

学院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企业专家融入教学: 大量来自玉柴集团生产、技术、管理一线的工程师、高级技师、能工巧匠被聘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或产业导师,他们将最前沿的技术、最新的工艺案例带入课堂。
  • 专职教师深入企业: 学院鼓励并要求专职教师定期到玉柴集团下属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参与技术革新和项目研发,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教学内容不脱离生产实际。

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

  • 项目化教学与案例教学: 广泛采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和案例教学法,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典型故障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 “1+X”证书制度试点: 积极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多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 订单班与定向培养: 与玉柴集团及各子公司深度合作,开设多种形式的“订单班”、“冠名班”,根据企业特定岗位要求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校园文化与学生发展

学院将玉柴集团“卓越品质、国际玉柴”的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 传承工匠精神: 通过举办技能大师讲座、劳模事迹报告会、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
  • 丰富的第二课堂: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畅通的就业渠道: 毕业生除优先被玉柴集团及其产业链企业录用外,也因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受区内外其他大型制造企业的欢迎,就业率持续保持在高位。

二、 校史概述:从企业摇篮到职教明珠的奋进之路

玉柴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与其母体——玉柴集团的发展壮大史息息相关,是一部典型的因企而生、依企而兴、伴企而强的成长史。其发展脉络清晰地反映了中国职业教育从企业办培训到现代化、体系化办学的演进过程。

初创奠基:企业内训机构的萌芽(建校之前)

玉柴集团作为中国内燃机行业的领军企业,早在学院正式成立之前,就高度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提升。
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和技术升级,对一线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玉柴集团内部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机构,这可以视为玉柴职业技术学院的雏形和前身。这一时期,培训的重点在于满足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即时需求,形式灵活,内容针对性强,为后来正式创办职业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奠定了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文化根基。

正式成立:开启学历职业教育新篇章(2000年代初)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玉柴集团高层高瞻远瞩,决定将企业内部培训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创办一所能够系统化培养专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玉柴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获得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正式批准。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玉柴的人才培养从单一的企业内训,迈入了正规学历职业教育与职工培训并重的新阶段,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

探索发展:夯实“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成立初期)

学院成立初期,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将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与玉柴集团的产业特色有机结合。这一时期,学院边建设、边探索、边发展。在专业设置上,首批开设的专业几乎全部围绕玉柴的核心业务,如内燃机、汽车、机械制造等。在师资建设上,大胆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从集团内部选聘大量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教师,另一方面引进高校毕业生进行培养,并派往企业实践。在教学模式上,初步尝试“工学交替”,让学生早期接触企业环境。这一阶段的探索,虽然艰辛,但成功确立了“依托玉柴、服务玉柴、辐射社会”的办学方向,为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范提升:通过评估与内涵建设(2010年代)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学院进入了以规范管理和提升内涵为核心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学院全力以赴迎接并通过了国家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过程,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学院不仅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扩建实训场地,更新教学设备,更在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创新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于此同时呢,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除了学历教育,还承担了玉柴集团大量的职工在职培训、技能鉴定任务,并开始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特色深化:融入国家战略与转型升级(近年至今)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玉柴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特色深化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学院主动适应新形势,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拓展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新兴领域专业,传统专业也注入了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内涵。学院与玉柴集团的产教融合迈向更深层次,共同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攻关,共同制定行业标准。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院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借助玉柴集团的全球网络,尝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时期,学院的办学特色愈发鲜明,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装备制造领域职业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回望来路,玉柴职业技术学院的每一次跨越,都紧扣国家发展脉搏与企业成长需求;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坚守职业教育初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其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深度的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背靠强大产业实体,则为职业院校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238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78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