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招生简章大全

常州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招生简章(常大研招网简章)

常州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招生简章是考生获取报考信息的核心渠道,其内容系统呈现了学科布局、招生政策、培养体系等关键要素。从2021-2023年简章迭代来看,该校研究生招生呈现三大显著特征:一是学科覆盖广度持续提升,新增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等前沿交叉学科;二是政策稳定性突出,近三年初试科目、复试权重等核心规则保持连贯;三是信息透明度较高,奖学金覆盖率、导师团队构成等数据均明确公示。横向对比江苏省内高校,常大在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学科的招生规模领先,但在新兴学科报考热度上与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存在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其"基础文理学科扩招"与"应用型专硕倾斜"的双轨策略,既响应了教育部产教融合导向,也契合区域制造业升级的人才需求。

常	州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招生简章

一、学科覆盖与特色方向

常州大学现有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等八大学科门类。表1显示,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传统优势学科招生规模占比超40%,近三年新增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等5个交叉学科。对比江苏大学,常大在石油化工产业链学科(如油气储运工程)具有完整培养体系,而江南大学则在轻工技术与工程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常大"光伏科学与工程"专业采用"校内导师+企业工程师"双导制,与无锡尚德、中环半导体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这种产教融合模式在江苏省属高校中具有示范性。

年份一级学科总数工学占比新增交叉学科
20211765%-
20221862%人工智能
20232060%储能科学与工程

二、报考规模与录取趋势

近三年数据显示(表2),报考人数年均增幅达18.7%,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专硕等专业报录比突破15:1。这与江苏省整体考研升温趋势一致,但常大机械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录取线(320-340分)仍低于南航、河海等双一流高校。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非全日硕士研究生占比首次突破10%,反映在职人员深造需求增长。对比扬州大学,常大在本地生源留存率(62%)上更具优势,但省外优质生源吸引力仍需提升。

年份报考总数实际录取报录比非全日制占比
202128506304.5:13%
202234507604.8:17%
202341209204.5:110%

三、初试复试权重机制

常大采用"初试70%+复试30%"的通用计分模式,但表3显示不同学科存在差异化调整。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文科类专业复试权重可达35%,而工学专业普遍维持30%。这种设计既符合教育部对人才选拔"知识+能力"的双重要求,也与南京师范大学等文科强校的考核体系趋同。值得注意的是,复试环节包含英语听力口语(10%)、专业综合面试(80%)及实践操作(10%),其中机械、化工等专业增设"实验技能现场测试",这一做法较省内多数高校更为细致。

学科类别初试权重复试权重实践考核占比
工学70%30%10-15%
理学70%30%5-10%
管理学65%35%0%
艺术学60%40%20%

四、奖助体系与资助力度

常大学术奖学金覆盖率达90%,最高等级(12000元/年)占比30%,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25%)。表4对比显示,其助学金标准与江南大学持平,但科研津贴发放范围更广。特别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奖学金",定向奖励参与企业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这一创新举措在同类高校中较为少见。不过国家奖学金名额(约25-30人/年)仍少于苏州大学等规模相近高校。

奖项名称覆盖比例金额(万元/年)发放条件
学业奖学金90%0.8-1.2按综合测评排名
国家奖学金约2%2学术成果达标
企业专项奖学金-0.5-1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五、专项计划实施情况

常大设有"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每年15-20人)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按国家下达指标)。2023年创新推出"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联合招收30名定向就业硕士生。相较于江苏科技大学主要聚焦船舶行业,常大的专项计划更侧重服务本地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但"少民骨干"计划招生专业仍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文科领域,理工科覆盖不足的问题有待改善。

六、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该校推行"3+1"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前三年校内课程学习,最后一年进入中天钢铁、天合光能等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机械工程学院试点"项目制"培养,学生需参与至少2项企业技术攻关课题。这种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与南通大学"嵌段式"产教融合模式异曲同工,但考核评价中企业导师话语权(占40%)高于常州本地其他高校。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已拓展至德国维尔兹堡应用技术大学,每年选派10-15名学生参与双学位项目。

七、就业质量与导向分析

2023届硕士毕业生进入制造业比例达68%,其中42%签约本地企业。表5显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比例(12%)显著高于盐城工学院等同类院校,但低于南京工业大学(25%)。值得关注的是,该校新能源材料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创新航、贝特瑞等企业的年薪中位数达18万元,反映出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需求的紧密衔接。不过人文社科类毕业生进入体制内比例(35%)仍低于省属师范院校平均水平。

就业去向202120222023
制造业62%65%68%
信息技术服务业15%18%17%
教育行业12%10%9%
世界500强企业9%11%12%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纵深

常大与全球32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其中"2+2"双学位项目覆盖英国斯特林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等。2023年启动"中德智能制造拔尖人才计划",选拔20名学生赴德国梅福特应用技术大学学习。相较于苏州大学侧重欧美顶尖高校交流,常大的合作网络更侧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但外语授课课程比例(目前仅15%)仍低于南京邮电大学等国际化示范高校。

在专业建设方面,常州大学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依托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配备API重力流实验装置等高端设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华为ICT学院认证,学生可参与鲲鹏生态开发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江苏省光伏材料与技术工程实验室,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处于国内前列。这些学科资源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jianzhang/3691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