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招生简章大全

鞍山国家开放大学招生简章(鞍山国开招生简章)

鞍山国家开放大学招生简章综合评述:作为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鞍山国家开放大学依托中央电大办学资源,立足辽沈地区终身教育需求,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招生简章凸显三大核心特征:一是打破传统学历教育壁垒,实施"宽进严出"的开放教育机制,专科层次实行注册入学制度;二是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近五年新增数据管理、智能控制技术等6个数字化专业;三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系,开发280门本地化特色课程资源。据官方统计,2019-2023年该校年均招生规模增长12.7%,其中企业委托培养占比从18%提升至35%,显示出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的显著成效。

鞍	山国家开放大学招生简章

一、招生对象与准入条件

根据最新简章规定,报考专科起点本科需具备国民教育序列专科学历,报考专科需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值得注意的是,该校对特殊群体实行倾斜政策:退役军人凭退役证书可申请学分置换;农民工群体提供务工证明可减免20%学费;残疾人士通过资格审核后可获得学习支持服务包。横向对比沈阳、大连等地开放大学,鞍山校区对基层劳动者的录取门槛更低,2023年非传统学历人群占比达41%,较沈阳校区高出9个百分点。

地区专科报名条件本科报名条件特殊政策
鞍山国家开放大学高中/中专/技校毕业学信网可查专科毕业证农民工学费减免、退役军人学分置换
沈阳开放大学高中/中专毕业+社保证明专科毕业证+工作证明仅退役军人享受学分减免
大连开放大学高中文化程度+居住证学信网认证专科学历外来务工人员需提供劳动合同

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

该校专业设置呈现"基础文理+新兴技术+区域特色"三维布局。通过对比2019-2023年招生专业目录可见,传统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招生占比从62%降至45%,而大数据与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跨界专业占比提升至28%。特别增设"鞍钢定制班",开设冶金设备维护、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企业急需方向。下表显示近三年热门专业变迁轨迹:

年份前五热门专业产业对应领域
2019会计、工商企业管理、学前教育、法学、计算机应用商贸服务、基础教育、法律事务
2021大数据与会计、机电一体化、学前教育、电子商务、建设工程管理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基建工程
2023智能控制技术、数据管理、现代物流管理、新能源汽车技术、健康服务与管理高端制造、智慧物流、康养产业

三、学制学费体系解析

实行学分制管理,专科最低毕业学分78分,本科120分。学费标准保持较低水平,专科文科类2900元/年,理工类3200元/年;本科统一收费3500元/年。对比东北地区同类院校,该校学费处于中低位区间。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起增设"技能提升专项班",额外收取实践培训费1800元/年,但承诺推荐对口岗位实习。以下为东北地区开放大学学费对比:

学校名称专科文科学费专科理工学费本科学费
鞍山国家开放大学2900元/年3200元/年3500元/年
吉林开放大学3100元/年3400元/年3800元/年
哈尔滨开放大学3000元/年3500元/年3900元/年

四、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学习支持网络:线上平台提供4.8万分钟微课资源,线下设立12个区县学习中心,组建由156名兼职教师构成的实践指导团队。特色服务包括:为偏远地区学员配送纸质教材;开发"鞍开在线"APP实现直播互动;与企业共建23个实训基地。2023年教学满意度调查显示,89%学员认可"工作-学习"时间调配方案,但实操类课程现场指导频次需提升。

五、毕业生追踪与就业服务

建立"双轨制"就业服务体系:常规就业推荐主要面向本地中小企业,重点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2023届毕业生中,62%进入制造业,18%从事现代服务业,12%考取事业单位。值得关注的是,该校与鞍钢集团、德科斯米尔等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定向班学员就业率达97%。但调查发现,非定向生平均换岗次数为1.7次,反映出职业规划指导有待加强。

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实施"三查两评"质量监控:入学资格审查采用人脸识别+学籍比对技术;过程性考核包含学习行为记录(占成绩20%);毕业审核实行论文查重+实践成果展评。近年来学位英语通过率保持在78%左右,高于全国开放大学平均水平。但毕业论文原创性检测显示,仍有3%论文查重率超过30%,暴露部分学员学术规范意识薄弱。

七、社会服务功能拓展

除学历教育外,该校承担多项社会培训: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2000人次;为鞍钢技校提供电工、焊工等技能鉴定;疫情期间免费开放"社区防疫志愿者"在线课程。2023年非学历教育收入占比达17%,形成"学历+技能"双轮驱动模式。但高端培训项目如"智能制造工程师"认证班参与度不足,显示品牌影响力待提升。

八、发展趋势与挑战

基于2019-2023年关键数据可见,该校呈现三大发展态势:一是招生规模年均增长14.3%,但生源结构中农村户籍占比从38%下降至29%;二是数字化转型加速,线上课程访问量增长217%,但老年学员数字鸿沟问题凸显;三是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共建专业达8个,但实训设备更新滞后于产业技术迭代。未来需在扩大教育公平、提升数字素养、强化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持续突破。

专业建设典型案例: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采用"1+X"证书制度(学历证书+工业机器人操作证书),课程设置包含PLC编程、工业网络技术等实务模块。学员在鞍钢灵山厂区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后可直接参与智能车间改造项目。2023届该专业就业起薪达5200元/月,较传统机电专业提高23%。

教学创新实践:针对在职学员工学矛盾,开发"微证书"学习系统,将核心课程拆解为30-45分钟学习单元。引入AR技术模拟维修场景,学员通过手机扫描设备即可查看三维拆解图。2023年试点班级考试通过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9个百分点。

质量提升举措:建立"三级预警"机制,对学分进度滞后学员发送提醒;组建跨校际教研共同体,与东北师范大学开展课程共建;推行"双导师制",为企业定向班配备技术专家担任实践导师。2023年学位授予率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达到76%的历史新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jianzhang/3696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