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其他

重庆女子职高学校(重庆女子职业技术学校)

重庆女子职业技术学校综合评述
重庆女子职业技术学校(简称“重庆女职”)是西南地区唯一以女性教育为特色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自1909年建校以来,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职业技能与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女性。学校以“育淑女贤才,创美好生活”为办学理念,开设护理、会计、服装设计等15个紧贴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职业教育+素养教育”双轨并行的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通过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模式,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在重庆市中职院校中位居前列。其“现代巾帼学堂”的品牌形象,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更成为女性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重庆女子职业技术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09年创办的四川省立女子实业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改制,2006年定名为现名并升格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终坚持“女性教育”特色,以“明德、尚美、笃行、创新”为校训,构建了“德育为先、技能为本、性别平等”的教育体系。

办学定位上,学校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服务女性职业发展需求,开设适合女性就业的专业集群;二是强化校企合作,与京东、长安汽车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三是深化国际交流,与日本、德国等机构合作开展护理、幼教等人才培养项目。

时间节点 重大事件 办学成果
1909年 四川省立女子实业学校创立 首批开设刺绣、家政等课程
1985年 更名为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 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女子职高
2006年 升格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 增设护理、电子商务等新专业
2020年至今 入选“重庆市高水平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覆盖率达100%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护理、会计事务、服装设计与工艺、幼儿保育、电子商务等15个专业,其中护理、服装设计为省级示范专业,会计事务、旅游服务与管理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拓展模块”模式,融入性别平等教育、职业素养课程及创新创业指导。

例如,护理专业除医学基础课程外,增设《女性健康与心理》《医患沟通技巧》等特色内容;电子商务专业结合直播电商趋势,开设《新媒体营销》《短视频创作》等实训课程。

专业类别 代表专业 核心课程 就业方向
医药卫生类 护理 基础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急救护理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财经商贸类 会计事务 会计基础、税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 企业会计、金融机构柜员
文化艺术类 服装设计与工艺 服装制版、立体裁剪、时装画技法 服装企业、定制工作室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2%。通过“名师工作室”“企业导师进课堂”等机制,构建了“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外籍顾问”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例如,护理专业聘请三甲医院护士长担任实践导师,电子商务专业引入电商企业运营总监参与课程设计。

教学资源方面,学校建有护理实训中心、服装工艺实训室、会计模拟公司等32个校内实训基地,并与京东物流、重庆儿童医院等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岗位。数字化教学覆盖率达75%,开发虚拟仿真课程20余门。

师资类型 人数 占比 代表教师
高级职称教师 86人 35% 张XX(护理学科带头人)
企业兼职导师 45人 18.3% 李XX(重庆百货财务总监)
外籍教师 7人 2.9% 佐藤XX(日本养老护理专家)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近年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65%左右,主要通过对口高职高考进入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等高校;就业率则保持在98%以上,集中在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薪资水平方面,实习期月均收入约3500元,转正后达5000-8000元。

学校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例如与重庆儿童医院联合开设“儿科护理订单班”,学生毕业直接入职;与波司登集团合作建立“服装工艺学徒班”,实现工学交替。

指标 2022年 2023年 变化趋势
毕业生总数 982人 1054人 增长7.3%
升学率 63.2% 66.8% ↑3.6个百分点
对口就业率 92.5% 94.7% 持续优化

五、社会影响与特色项目

作为全国职业院校“巾帼文明岗”单位,学校发起“巴渝巾帼创业孵化计划”,累计扶持女性毕业生创业项目127个。此外,学校承办重庆市中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护理赛项,连续8年包揽团体冠军。国际交流方面,与日本大阪滋庆学园联合开展“介护福祉”证书培训,学生可赴日实习并获取国际资格认证。

特色项目包括“淑女学堂”素养课程(涵盖茶艺、插花、职场礼仪)、“妈妈课堂”(面向学生家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非遗传承基地”(蜀绣、剪纸等技艺教学)。


重庆女子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百年积淀与创新突破,构建了女性职业教育的独特生态。其“技能+素养”双提升模式、深度产教融合机制以及国际化视野,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发展空间,更推动了职业教育性别平等的实践探索。未来,学校若能进一步拓展新兴专业(如托育服务、老年健康管理),并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望在全国女性职业教育领域持续领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2199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77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