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凉山州农业学校(川凉山农校)

四川省凉山州农业学校(川凉山农校)

四川省凉山州农业学校是扎根于大凉山腹地的一所综合性农业中等职业学校,自197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核心使命。作为西南地区少数保留独立建制的农业类中职学校,其办学特色体现在“三结合”模式:课堂教学与田间实践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产业需求与科研转化结合。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3000人,开设涵盖种植、养殖、农机、电商等领域的12个专业,其中畜牧兽医、现代农业技术等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通过“校县联建”“产教融合”等创新机制,累计为凉山州输送近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和技术骨干,在脱贫攻坚期间牵头实施“一村一名农技员”计划,助力全州特色农产品产值突破百亿元。然而,受限于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学校在实训设备更新、师资稳定性、科研转化效率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亟需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区域协作实现发展突破。

四	川省凉山州农业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西昌农业职业中学,1998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12年整体迁入现址西昌市川兴镇。办学定位历经三次重大调整:从初期单一农技培训,到中期“升学与就业并重”,再到当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转型。现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兼顾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功能办学格局。

核心发展指标显示(见表1),学校近十年办学规模增长240%,专业结构调整频率加快,但生均实训设备值仍低于全国农业中职校平均水平。

年份在校生数专业总数生均设备值
20131285人8个3200元
20182356人10个4500元
20233214人12个5800元

二、专业体系与课程建设

构建“农业+X”特色专业集群,形成三大专业群:传统种养技术群(畜牧兽医、园艺技术)、现代农业装备群(农业机械、无人机应用)、农村服务群(农村电商、休闲农业)。重点专业课程设置突出“三实”特征:

  • 实践课时占比达60%
  • 校企共建课程覆盖率超75%
  • 地方农特产品案例库年更新量≥100个

对比省内同类院校(见表2),凉山农校在涉农专业细分度上具有优势,但在数字化课程开发进度上落后。

td>
学校名称涉农专业数虚拟仿真课程企业定制课程
凉山州农业学校8个2门15门
川南农业学院6个5门9门
成都现代农业校4个8门12门

三、师资队伍与教研能力

现有教职工18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高级职称教师32人。实施“名师工作室”制度,组建由州级农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的教研团队。近三年完成省级课题3项,开发校本教材14部,但横向课题经费仅占年度科研经费的18%。

教师结构对比显示(见表3),年轻教师流失率高于行业均值,高学历教师引进难度较大。

指标凉山农校全省中职均值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26%38%
35岁以下教师流失率19%12%
企业兼职教师比例35%28%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推行“季节分段式”教学模式:9-12月理论学习,1-5月田间实训,6-8月顶岗实习。与23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订单班”,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8%,从事种植养殖行业占比63%。近三年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平均通过率92%,但晋升高层级技能等级比例偏低。

就业质量跟踪显示(见图1),创业学生中成功运营超3年的比例仅为41%,反映创业指导体系待完善。

五、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5000人次,主导“彝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12项技术推广项目。建成覆盖全州17个县的科技服务网络,但成果转化收益率不足15%。创新“移动实训车”模式,年行驶里程超3万公里开展现场教学。

对比其他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指标(见表4),凉山农校在培训规模上领先,但技术服务收入处于较低水平。

学校名称年培训人次技术交易额专利授权数
凉山州农业学校5200+85万元3项
四川水利职院3800+230万元15项
成都工业校1200+450万元22项

六、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校园占地200亩,建有智慧农业实训中心、畜牧疫病检测实验室等核心设施。信息化教学设备覆盖率达85%,但高速网络仅覆盖教学区,宿舍区仍采用限速宽带。虚拟现实实训系统尚处试点阶段,AR作物生长模拟平台使用频次低于预期。

实训基地对比表明(见表5),学校在高原农业场景模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智能化设备投入明显不足。

学校名称高原温室面积智能农机数量虚拟仿真平台
凉山农校3200㎡15台2套
青海牧校1800㎡42台5套
云南农职院2600㎡38台4套

七、发展瓶颈与破解路径

现存问题:地理区位导致优质生源外流,2023年优质初中生报考率同比下降9%;实训耗材成本年均增长18%,超出预算增速;产学研协同机制尚未形成闭环,企业参与深度不足。

  • 政策端争取民族地区职教专项补贴
  • 教学端开发“云上农校”远程教育平台
  • 产业端深化“专利池+技术包”转化模式
  • 文化端打造大凉山农耕文明研学基地
  • 锚定“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人才摇篮”目标,计划到2025年建成3个省级精品专业、5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重点推进“数字农校”建设工程,包括:

    • 搭建AI作物诊断系统

    通过“扎根深度”与“创新高度”的双重突破,力争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标杆院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