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中专作为川北地区重要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自1987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为宗旨,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位于广元市利州区,占地面积120亩,现有在校生4200余人,开设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等6大类18个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与京东、格力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对口升学率达75%,在川陕甘结合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广元县职业中学,2000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始终坚持“技能立校、德育固本”的办学理念,形成“升学有路径、就业有保障”的双轨制培养体系。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87-2000年 | 创建广元县职业中学,开设农学、机械基础专业 | 在校生800人 |
2001-2015年 | 升格为省级重点职中,新增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 | 在校生突破2000人 |
2016年至今 | 获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在校生达4200人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构建“核心专业+新兴专业”金字塔型结构,重点打造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3个省级示范专业。实施“模块化+项目化”课程改革,开发《智能设备维护》《跨境电商实务》等12门校本教材。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合作企业 | 实训室数量 |
---|---|---|---|
加工制造类 | 数控技术应用 | 四川长虹、广元比亚迪 | 8个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华为技术、京东方 | 6个 |
交通运输类 | 新能源汽车运用 | 吉利集团、宁德时代 | 4个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专任教师21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5%。实施“名师工作室+企业轮岗”培养机制,近三年选派87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参加职业教育研修。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专项能力 |
---|---|---|---|
理论教学型 | 92 | 42.6% | 硕士以上学历占78% |
实践指导型 | 76 | 35.2% | 高级技师证书持有率91% |
企业兼职型 | 48 | 22.2% | 来自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 |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1.5+1.5”工学交替模式,前1.5年在校完成专业基础学习,后1.5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与广元经济开发区共建“厂中校”,实现“教室-车间”无缝衔接。
- 现代学徒制覆盖8个专业
- 订单培养学生占比41%
- “学历证书+X职业技能”取证率达89%
五、教学成果与升学就业
近五年累计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47项,毕业生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升入高职院校比例逐年提升。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系,与成都、重庆等地人社部门共建就业服务站。
年份 | 升学率 | 就业率 | 对口就业率 |
---|---|---|---|
2019 | 68% | 94% | 71% |
2020 | 72% | 95% | 73% |
2021 | 75% | 96% | 76% |
六、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牵头组建广元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吸纳47家企业参与。年开展社会培训超8000人次,承接广元市“八条产业链”人才提升工程。与苍溪、旺苍等县职中建立帮扶机制,共享教学资源库。
-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
- 技术服务中心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 开发乡村振兴定制课程14门
七、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工匠精神+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将蜀道文化、三线建设精神融入德育课程。建设智能制造文化长廊、电商创业孵化园等文化阵地,举办“技能之星”“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
文化载体 | 主要内容 | 功能定位 |
---|---|---|
专业文化墙 | 展示行业发展历程、大师风采 | 职业素养培育 |
创客空间 | 提供3D打印、无人机操作平台 | 创新实践 |
非遗工坊 | 蜀绣、麻柳刺绣体验教学 | 文化传承 |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建议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职教高考改革等新形势,存在专业动态调整滞后、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建议深化“三教”改革,建设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加强与本科高校的“3+4”贯通培养合作。
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利州中专通过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已形成可复制的办学经验。未来需把握“技能型社会”建设机遇,在智慧校园建设、国际化合作等方面寻求突破,为川陕甘结合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