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龙泉技能职业学校是一所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聚焦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领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依托成都龙泉驿区“汽车城”产业优势,构建了以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同时深度融入“产教融合”模式,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办学特色体现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机制、智能化实训中心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近年来,学校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强化技能竞赛、推进校企合作,逐步形成“招生-培养-就业”闭环生态,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成为区域产业人才输送的重要基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成都龙泉技能职业学校创建于1986年,前身为地方国营企业技工学校,2005年经教育部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地带,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办学定位紧扣“技能强国”战略,以“服务汽车产业链、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重点覆盖汽车维修、数控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
年份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2008-2012 | 申报省级重点中职学校 | 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
2015-2018 | 深化校企合作 | 与一汽丰田、沃尔沃等企业共建实训中心 |
2020-2023 | 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 引进企业技术骨干32人,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7个重点专业,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为省级示范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实训”三级架构,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与企业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智能装备编程》等特色教材。
专业名称 | 核心课程 | 实训设备价值(万元) |
---|---|---|
汽车运用与维修 | 发动机构造、底盘检修、新能源技术 | 2300 |
数控技术应用 | CAD/CAM、数控机床编程、精密加工 | 1800 |
电子技术应用 | 单片机原理、SMT工艺、工业自动化 | 1500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18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8%。通过“校企互聘”机制,聘请企业工程师42人参与实践教学。教学资源方面,建有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发在线课程12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覆盖主要专业。
类别 | 数量 | 覆盖率 |
---|---|---|
校内实训室 | 36个 | 100%专业匹配 |
企业实训基地 | 18家 | 重点专业全覆盖 |
职业技能鉴定站 | 5个 | 年鉴定能力2000人次 |
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一汽丰田、吉利汽车、京东方等企业建立“订单班”培养模式,近三年累计输送实习生1200余人。合作形式包括共建“厂中校”实训中心、联合开发岗位标准、企业导师驻校授课等。2022年校企联合攻关技术难题12项,产生经济效益超500万元。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2.5%,对口就业率78%。升学渠道畅通,高职单招录取率75%,部分学生通过“技能高考”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地域分布中,本地就业占比68%,成都都市圈占比27%,省外就业仅占5%。
六、技能竞赛与创新成果
学校每年组织“技能节”活动,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46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3项。学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9项。2023年在全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赛项中斩获团体一等奖。
七、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学校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量超3000人次。作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成员,承接老挝、缅甸等国家留学生培养项目,累计输出技术标准4项。牵头成立“龙泉汽车职教集团”,吸纳成员单位28家。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专业迭代压力,需加快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兴领域布局。师资结构仍需优化,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存在瓶颈。机遇方面,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学校正筹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预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
成都龙泉技能职业学校通过二十年深耕产教融合,已形成“产业需求牵引、校企深度协同”的办学范式。未来需在专业数字化改造、国际化标准对接、教师发展通道拓宽等方面持续突破,以巩固其在西南地区制造业职教领域的标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