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化成职业中学作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始终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理念,构建了“工学交替、德技并修”的育人模式。学校依托巴中市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需求,重点开设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形成“校企双元育人”的办学格局。近年来,通过深化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12个,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达82%,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在教育模式创新方面,学校推行“模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将传统学科体系转化为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单元,学生实操课时占比超过60%。同时,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创新创业孵化中心”,近三年累计孵化学生创业项目27个,其中“秦巴山货”电商项目已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千万元。然而,受限于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学校在高端设备投入、师资结构优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突破区域资源瓶颈。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巴中化成职业中学始建于1985年,前身为巴中县农业技术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学校地处巴中市恩阳区化成镇,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3200余人,教职工245人。
办学定位聚焦“服务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确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输送产业技术骨干”双轨目标。通过“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并行模式,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形成“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贯通”的办学特色。
年份 | 在校生规模 | 专业数量 | 校企合作单位 |
---|---|---|---|
2015 | 1800人 | 12个 | 23家 |
2020 | 2600人 | 18个 | 41家 |
2023 | 3200人 | 25个 | 57家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三位一体的专业集群,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三大骨干专业。其中,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与通江银耳、南江黄羊等地理标志产业深度对接,开发《食用菌栽培技术》《山地养殖实务》等特色课程。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拓展包”结构,实行“1+X”证书制度(1个学历证书+多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需考取“网店运营推广”“新媒体营销”等5项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证融通”。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项目 | 取证要求 |
---|---|---|---|
现代农业技术 | 植物生理学、农业物联网 | 智能灌溉系统安装、农产品电商直播 | 农艺工(中级)、无人机植保操作 |
汽车运用与维修 | 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故障诊断 | 动力电池检测、钣金修复实训 | 汽车维修工(高级)、二手车评估 |
计算机应用 | Python编程、网络安全技术 | 企业网络搭建、数据采集与分析 | 计算机操作员(四级)、网络安全管理员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高校研修+企业实践”轮岗计划,培养“理论过硬、技能精湛”的复合型教师。现有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
教学资源方面,建成数字化校园平台,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12个,其中《秦巴山区特色种植技术》资源库被纳入四川省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目录。校内实训基地总面积1.2万平方米,配备智能制造生产线、现代农业实训大棚等先进设施。
指标类型 | 巴中化成职中 | 川北某县级职中 | 川东A职校 |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78% | 52% | 65% |
生均教学设备值 | 1.2万元 | 0.7万元 | 0.9万元 |
数字资源课程占比 | 65% | 38% | 51% |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构建“升学+就业”双通道,近五年高职单招录取率平均达72%,其中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类专业升学率超85%。就业学生主要分布在川渝地区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岗位覆盖汽车装配、电子设备操作、电商运营等领域。
通过“订单班+顶岗实习”模式,与巴中经开区12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月薪平均达4200元,较省内同类学校高15%。同时,学校设立“创业扶持基金”,近三年支持学生创办小微企业47家。
五、社会服务与产教融合
学校主动承接“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政府项目,年培训规模突破6000人次。与通江县共建“银耳产业学院”,开发《段木银耳标准化生产》等培训课程,累计培养技术骨干320人。
产教融合方面,引企入校建立“巴中汽修服务中心”“电商直播基地”等生产性实训场所,年承接企业真实项目80余个。其中,与京东合作的“巴山农产品上行”项目,实现年销售额超1200万元,带动200余名农户增收。
六、校园文化与德育体系
学校践行“工匠精神+红色文化”育人理念,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融入课程,开发《红军工匠故事》《脱贫攻坚中的职教力量》等校本教材。设立“道德讲堂”“技能之星”评选机制,近五年涌现省级美德少年3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者12人。
德育活动实行“学分制+清单管理”,将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纳入考核体系。学生社团联合会下设科技创新社、非遗传承社等15个组织,年均开展“技能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30余场。
七、办学成效与荣誉体系
学校先后获评“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在2023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其中“农产品电商直播”赛项实现省内同类学校首次夺冠。
社会认可度方面,家长满意度调查连续三年超过92%,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岗位适应能力”评价均分达8.9分(满分10分)。学校案例入选《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典型案例,成为川东北职业教育改革标杆。
八、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县域经济支撑力不足,高端产业岗位容量有限;二是师资结构待优化,新兴专业(如人工智能、老年护理)教师缺口达30%;三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智能制造领域设备价值仅为发达地区同类学校的40%。
应对措施包括:深化“东西部职教协作”,与成都工业职校共建“云端资源库”;实施“企业工程师进课堂”计划,每年柔性引进技术骨干20人;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升级新能源汽车、智慧农业实训中心。
巴中化成职业中学通过三十年探索,走出了一条“扎根乡村、服务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实践,为县域职教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跨区域协同育人等方面持续突破,方能实现从“区域名校”到“全国示范”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