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弘博中等专业学校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构建特色专业体系。学校以“厚德强技、知行合一”为校训,注重产教融合与实践能力培养,开设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专业,形成“升学+就业”双轨发展路径。办学以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等模式,逐步打造成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从综合实力来看,该校具备以下核心特征:一是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如电子商务、工业机器人应用等专业与区域经济高度适配;二是教学资源投入显著,建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和数字化教室;三是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特点,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四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合作企业覆盖川内多家知名企业。这些优势使其在同类中职院校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2008年创建的弘博职业培训中心,201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初期聚焦计算机应用、会计等传统专业,后逐步扩展至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当前定位为“技能型人才培育基地+升学辅导平台”,既为高职院校输送生源,也为地方产业输送技术工人。
年份 | 关键事件 | 发展阶段 |
---|---|---|
2008-2014 | 职业技能培训起步 | 初创期 |
2015-2018 | 升格中专,增设6个专业 | 规范化建设 |
2019-至今 | 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 | 国际化探索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财经商贸、旅游服务四大专业群,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式,实践课程占比达60%。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细分方向,与京东西南物流园共建实训项目。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合作企业 |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网络攻防、云计算基础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智能制造类 | 机电一体化 | PLC编程、3D打印技术 | 四川长虹电器 |
现代服务类 | 航空服务 | 客舱服务、地勤管理 | 成都双流机场 |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现有专任教师12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2%,“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建有虚拟现实实训中心、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等教学空间,数字资源库存储量超2TB。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每年选派20名教师参与企业实践。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资质要求 |
---|---|---|---|
正高级职称 | 12 | 9.4% | 硕士以上学历+企业经历 |
中级职称 | 45 | 35.2% | 行业认证证书 |
企业兼职教师 | 38 | 29.7% | 5年以上行业经验 |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1.5+1.5”分段式培养:前1.5年在校学习,后1.5年进入企业跟岗实习。与新希望集团共建“订单班”,实行“三学期制”(理论学期、实训学期、顶岗学期)。近三年累计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320人次,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5天。
五、学生发展与升学通道
2022届毕业生升学率达78%,主要通过对口高考进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成绩突出,近三年获省级一等奖9项,其中数控铣项目选手入选国家集训队。建立“技能证书+学历证书”双证制度,Adobe认证通过率连续三年保持100%。
六、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与京东、格力等企业共建“厂中校”实训基地7个,开发《智能仓储管理》等定制课程。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5000人次,承接凉山州职业技能扶贫项目,帮助23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疫情期间为32家企业提供线上技能提升服务。
七、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推行“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建设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室。设立“工匠日”表彰大会,邀请大国工匠进校讲座。组建机器人社团、电商创业社等32个学生社团,其中无人机编队表演团获省级展演金奖。
八、社会评价与质量保障
在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学校连续三年位列成都市前五。家长满意度调查达91.2%,企业对实习生评价优良率86%。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关键指标动态监测系统覆盖教学全过程。
四川省弘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精准的专业布局、深度的产教融合、严格的质量管控,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生态。其“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策略有效缓解了中职生的发展焦虑,而持续的教学模式创新则保持着教育服务的前沿性。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虚拟仿真教学等领域仍需加大投入。未来若能进一步强化国际交流项目,引进先进职教理念,有望成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