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绵阳高级技工学校是西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标杆,其发展历程与区域产业升级紧密相连。作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该校以“技能立校、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三大专业集群。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8000人,年均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学校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区位优势,与长虹、九洲等132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特色育人模式。实训设备总值达1.2亿元,建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其中不乏全国技术能手和省级技能大师。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78年创建的绵阳市第一技工学校,2004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历经四次校区扩建,现占地面积达3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办学定位聚焦“三个对接”:专业设置对接科技城产业规划,人才培养对接企业技术革新需求,服务面向对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78-2003 | 技工教育初创期 | 培养基础制造业技工3000余人 |
2004-2015 | 高技能人才培养转型 | 获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
2016至今 | 产教融合深化阶段 | 建成3个省级示范专业群 |
二、专业建设体系
构建“主体专业+新兴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其中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5个专业入选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专业大类 | 核心专业 | 合作企业 | 证书获取率 |
---|---|---|---|
装备制造 | 数控加工、模具制造 | 长虹集团、九洲电器 | 92% |
电子信息 | 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 | 京东方、富士康 | 89% |
现代服务 | 电子商务、幼儿教育 | 京东西南区、绵阳机关幼儿园 | 85% |
三、师资队伍结构
实施“双百工程”师资培养计划,通过企业实践、技能竞赛、国内外研修等途径提升教师能力。现有专任教师286人,其中正高级讲师12人,副高级职称89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6%。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理论教师 | 158 | 55% | 开发校本教材27部 |
实训教师 | 97 | 34% |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31 | 11% | 承担42%实践课程 |
四、实训基地建设
投入1.8亿元建设“四中心一基地”实训体系,包括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工业互联网实训中心、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和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实训工位总数达3200个,设备台套数2800余台。
五、产教融合模式
创新“四阶递进”培养体系:1+X证书试点→企业轮岗实训→专项技能提升→顶岗实习就业。与京东方共建“光电显示学院”,与长虹模塑联合开发“精密注塑”课程模块,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标准无缝对接。
六、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升学有径、就业有位”的立体化发展通道。近三年高职单招录取率达78%,对口升学院校包括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双高计划”院校。就业学生平均起薪达4500元/月,高于区域同行业平均水平。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社会培训1.2万人次,承接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技能提升项目。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共建“乡村振兴技能培训基地”,开发羌绣工艺、乡村旅游等特色培训项目。
八、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三维督导”机制:教学督导覆盖备课、授课、考核全流程;企业督导参与实训教学评估;第三方机构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近五年累计整改教学问题245项,学生满意度从83%提升至96%。
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四川绵阳高级技工学校已形成“政校企”协同育人的生态系统。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实践,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面向“十四五”时期,学校正着力破解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时间差问题,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引入人工智能教学系统等举措,持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配度。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该校有望成为连接西南地区与国际技能竞赛舞台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