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中和职业学校是四川省内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发展理念,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依托成都高新区区位优势,深度整合政、校、行、企资源,构建了“工学交替、德技并修”的育人体系。办学多年来,累计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万余名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在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形成显著品牌效应。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97年创建的中和职业中学,201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2020年被认定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三大产业群,形成“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优势”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年份 | 重大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97 | 中和职业中学成立 | 首批开设计算机、机械加工专业 |
2015 | 迁入新校区 | 实训设备价值突破5000万元 |
2021 | 获批“1+X”证书试点单位 | 覆盖8个重点专业领域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事务三大省级重点专业。推行“三段式”课程改革:基础能力阶段夯实通识教育,专项技能阶段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综合提升阶段实施岗位轮训。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电子信息技术 | 智能终端检测、物联网应用技术 | 电子装接工(中级) |
汽车运用与维修 | 新能源汽车维护、智能网联技术 | 汽车维修工(高级) |
会计事务 | 财税数字化处理、财务大数据分析 | 会计从业资格证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86人,其中正高级讲师4人,副高级职称占比32%,“双师型”教师达65%。建有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校企联合开发活页式教材17部,数字资源库存储量超2TB。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高级职称教师 | 59 | 31.7% |
硕士以上学历 | 42 | 22.6% |
企业兼职教师 | 38 | 20.4% |
四、实训基地与产教融合
学校建成“厂中校”实训中心8个,与京东方、一汽丰田等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2+1”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顶岗实习,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五、人才培养与升学就业
近五年对口升学率保持在68%以上,本科上线人数年均增长15%。就业方向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本地就业占比达76%。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机制,三年内岗位晋升率达82%。
年份 | 升学率 | 就业率 | 对口就业率 |
---|---|---|---|
2020 | 65.3% | 96.2% | 81.5% |
2021 | 68.1% | 95.7% | 83.2% |
2022 | 70.4% | 95.4% | 84.6% |
六、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为社区居民提供智能家居、老年护理等公益课程。与德国埃尔福特职业学校建立姊妹校关系,开展“胡格教学模式”试点,引进IHK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七、校园文化与学生发展
构建“工匠精神培育工程”,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举办年度“匠心杯”技能大赛。学生社团覆盖率达92%,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获省级奖项14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ISO9001认证。
八、智慧校园与数字化转型
建成5G+工业互联网实训平台,部署智能安防系统38套,开发“职教云”APP集成教学管理、实习考勤等功能。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汽修、电子专业实训,虚拟仿真教学占比提升至35%。
作为成都高新区产教融合改革试点单位,成都市中和职业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数字赋能等举措,已形成可复制的职业教育改革经验。未来需在国际化标准引进、新兴专业布局、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持续突破,以更好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