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都江堰四川水利水电工程学校(都江堰水利水电校)

都江堰四川水利水电工程学校(都江堰水利水电校)

都江堰四川水利水电工程学校是一所扎根于水利工程重镇、依托千年水利文化积淀的职业院校。作为西南地区水利水电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该校以“服务水利行业、传承工匠精神”为办学宗旨,形成了“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特色发展模式。学校依托都江堰世界级水利工程的地理优势,构建了“理论+实训+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在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等核心专业领域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引入行业标准、建设智慧校园等举措,逐步实现从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化应用型教育的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输送了超万名高素质技术骨干。

都	江堰四川水利水电工程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水利部属技工学校,2000年划转地方管理后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专,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办学定位始终聚焦水利水电产业链,形成“立足四川、辐射西南、服务国家水利战略”的格局。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特征
1958-1999年水利部直属技校阶段侧重基础技能培训
2000-2011年地方管理转型期专业体系重构
2012年至今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产教融合深化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以水利水电工程为核心,涵盖电力系统、工程机械、智能控制等领域的“1+N”专业集群。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两大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形成“基础共享+方向分化”的课程模块。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实训占比
水利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施工组织与管理45%
电力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电机与变压器40%
工程机械液压传动技术、工程机械维修50%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8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5%。通过实施“名师工作室”“企业技术骨干驻校”计划,形成“专任教师+行业专家+技能大师”的多元教学团队。建有虚拟仿真实训中心、BIM技术实训室等12类实训场所。

师资类型人数代表性成果
省级教学名师5人主持开发3门省级精品课
企业兼职教师32人参与制定行业标准5项
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完成技术攻关项目8项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校推行“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模式,与三峡集团、华能澜沧江公司等23家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9%,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超过90%。

指标类型2020届2021届2022届
初次就业率96.8%97.2%97.5%
国企就业比例68%71%73%
岗位晋升率82%85%88%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7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参与编制《小型水电站安全运行规范》等行业标准3部。建成“四川省水电站运维技术服务中心”,年均开展水库除险加固等技术服务项目40余项。

科研类型成果数量转化效益
纵向课题18项产生经济效益320万元
横向合作25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7项
教材开发12本被14所院校采用

六、国际化办学探索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国家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澜湄水电人才培训中心”,开发中老双语教学资源包。累计为东南亚国家培养水利技术人才136名,承接国际水电项目员工培训23期。

合作项目合作国家培养规模
学历教育联合培养老挝、缅甸86人
技术标准输出柬埔寨、泰国7个项目
海外实训基地巴基斯坦2个站点

七、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将都江堰治水文化融入育人体系,打造“鱼嘴分水”象征专业分流、“飞沙堰泄洪”喻指压力疏导的文化符号。每年举办“李冰文化节”,开展水工模型制作、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特色活动,形成“科学求真、技艺求精”的校风。

  • 建设“水文化长廊”展示古今治水智慧
  • 开发《都江堰研学》校本课程
  • 组建“堰工”学生社团传承非遗技艺

八、数字化转型实践

投资12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搭建水利工程BIM协同设计平台、电力系统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云上堰工”APP实现实习远程指导,疫情期间完成42门课程数字化改造,在线资源覆盖率达85%。

数字化项目应用场景使用频次
VR水电站巡检系统实训教学周均12课时
智能实训管理系统过程考核日均登录300次
专业教学资源库自主学习累计访问18万次

经过六十余载的发展,都江堰四川水利水电工程学校已形成“专业根植产业、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区域发展”的鲜明特色。在水利职教领域持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正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拓展迈向更高层次。未来需在智能水利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等方面深化突破,为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更强人才支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