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幼师职业学校(贵州幼师学校)作为西南地区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始终以"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办学理念,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学校依托贵州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民族艺术+现代幼教"融合培养模式,形成"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育人机制。近年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省内百余所幼儿园建立协同育人平台,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考取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就业率稳定在97%高位,为贵州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输送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质师资,成为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民生的典范。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46年创建的贵阳幼稚师范学校,历经三次迁址扩建,2012年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职业院校保育专业"1+X"证书试点单位。现拥有清镇校区、花溪校区两大教学基地,占地面积28.6万平方米,开设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艺术教育等8个专业,构建中专-大专贯通培养体系,年均培养幼教人才1200余人,承担国培计划、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多元发展格局。
发展阶段 | 时间跨度 | 关键事件 |
---|---|---|
初创期 | 1946-1958 | 贵阳幼稚师范学校成立,首开贵州省幼师专业教育 |
恢复重建 | 1983-2005 | 更名为贵阳幼儿师范学校,增设舞蹈、美术等特色专业 |
转型升级 | 2012-至今 | 升格为贵州幼师职业学校,建成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拓展素养"三级课程模块,开发《苗绣工艺》《侗歌传习》等12门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实施"1+N"证书制度,将保育员、感统训练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建立"课证融通"培养路径。近三年获省级精品课程立项5项,开发校本教材28部,其中《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入选国家规划教材推荐目录。
核心课程 | 理论学时 | 实践占比 | 考核方式 |
---|---|---|---|
幼儿心理学 | 108 | 30% | 过程性评价+案例分析 |
幼儿园活动设计 | 144 | 50% | 模拟教学+幼儿园实操 |
幼儿卫生保健 | 72 | 40% | 情境测试+急救实操 |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双聘双培"机制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58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65%。实施"名师工作室"工程,组建黔韵幼教发展研究中心,培育省级职教名师3人。近五年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开发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库,累计建设专业教学资源超2000分钟。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专业带头人 | 9 | 4.8% | 主持省级教改课题5项 |
双师型教师 | 134 | 72% | 持有育婴师等职业资格 |
企业兼职教师 | 42 | 22.6% | 来自省级示范幼儿园 |
四、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四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一年级认知实习(4周)→二年级跟岗实习(8周)→三年级顶岗实习(16周)→毕业返岗研修(2周)。与42所幼儿园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游戏化教学》等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建设智慧教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现代化教学空间。近三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早教项目二等奖1项,省级技能竞赛奖项27项。
实践类型 | 合作单位 | 岗位覆盖 | 育人功能 |
---|---|---|---|
园校共育 | 省级一类幼儿园 | 主配班教师 | 教学能力提升 |
非遗传承 | 民族手工艺坊 | 美工教师 | 文化素养培育 |
社区服务 | 街道早教中心 | 亲子活动导师 | 社会适应训练 |
通过深度产教融合,贵州幼师职业学校已形成"民族文化为魂、实践能力为重、终身发展为本"的办学特色,其"校-园-村"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学校正着力构建"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跨区域协同育人网络,通过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持续提升服务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2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