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校名渊源)

关于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校名渊源的综合性评述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的校名,并非简单的称谓组合,而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教育理念、历史沿革与时代精神的文化符号。其名称的渊源,可以从两个核心维度进行深入探析:一是其与母体学校“西安财经大学”的血脉关联,二是其独具特色的“行知”二字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内涵。作为一所依托西安财经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创办的独立学院,“西安财经大学”这一前缀,明确标识了其诞生的学术背景与专业基因,体现了在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传承与起点。也是更具特色和灵魂的部分,在于“行知”二字。这直接源于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及其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毕生倡导并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核心理念,其名字本身即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哲学命题的浓缩,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将“行知”作为校名核心,表明了学院自创立之初便确立了鲜明的办学导向:不满足于仅仅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求真知,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价值。
因此,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的校名,实质上是将一所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与一位教育家的崇高理想进行了有机融合,是其办学定位、育人目标和文化精神最凝练、最直接的表达,指引着学院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知行合一”之路。


一、 母体基因:西安财经大学的传承与基石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的成立与发展,与它的母体学校——西安财经大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理解行知学院校名的前半部分,就必须将其置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西安财经大学自身的历史轨迹之中。

(一)独立学院的兴起与定位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为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探索公立高校办学新模式,一种被称为“独立学院”的新型高校形式在中国应运而生。这类学院通常由普通本科高校(申办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合作举办,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校名中冠以申办高校的名称,例如“XX大学XX学院”。这种命名方式并非随意而为,它具有多重深意:

  • 品牌背书与质量暗示: 母体高校通常是具有一定历史积淀、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学府。将其校名置于独立学院名称之首,实质上是母体学校品牌效应的一种延伸和转移,向社会公众传递出办学质量有基础保障的信号,有助于新建学院在初创期快速建立信誉、吸引生源。
  • 资源依托与教学指导: 名称的关联性预示着实质性的支持。母体高校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学位授予等方面对独立学院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其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在一个相对规范的框架内启动和运行。
  • 学科特色的继承与发展: 独立学院往往首先在母体高校的优势学科领域开展办学活动。西安财经大学作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文、法、理、工、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院校,其深厚的财经教育底蕴自然成为行知学院办学的起点和特色方向。

因此,“西安财经大学”作为行知学院校名的前缀,清晰地指明了学院的“出身”,确立了其在财经教育领域的初始定位和资源依托,是学院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西安财经大学的底蕴与贡献

西安财经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历经西北贸易学校、西安统计学院等多个重要发展阶段,在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学术实力。其为行知学院的创办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 师资支持: 在学院创办初期,母体学校的优秀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并为年轻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 专业建设: 行知学院早期开设的专业,如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均紧密依托西安财经大学的优势学科资源,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深受其影响。
  • 制度借鉴: 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质量监控等方面,行知学院借鉴了母体学校成熟的经验,保障了办学秩序的规范有序。

校名中的“西安财经大学”部分,代表了学院的“源”与“本”,是其身份认同中关于学术传承和制度渊源的关键标识。


二、 灵魂核心:“行知”二字的教育哲学内涵

如果说“西安财经大学”赋予了学院身份和起点,那么“行知”二字则为其注入了灵魂和方向。这是校名中最具特色、最富深意的部分,其渊源直接指向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陶行知先生。

(一)陶行知其人与教育思想精髓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与普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三大原理:

  • “生活即教育”: 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含具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反对脱离生活的“死教育”。
  • “社会即学校”: 主张打破鸟笼式的学校围墙,将教育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以社会为课堂,利用社会的力量来办学,使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世界,解决实际的问题。
  • “教学做合一”: 这是陶行知方法论的核心。他强调“做”是中心,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认为行动(做)是知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学生的责任不在学,而在学做事。

陶行知的名字本身也体现了其哲学观。他原名文濬,后因信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行”是“知”的基础,实践先于理论,遂又改名“行知”。这一名字的变更,标志着他从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转向了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

(二)“行知”作为校名的深刻寓意

学院以“行知”为名,绝非偶然,而是办学倡导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寄托着明确的育人理想:

  1. 彰显办学理念: 直接将伟大教育家的名字嵌入校名,是中国教育界一种常见且富有深意的做法,旨在旗帜鲜明地宣告学校所遵循的教育哲学。以“行知”为名,就是公开承诺要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2. 突出培养特色: 对于一所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财经类独立学院而言,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财经管理类专业本身实践性极强,要求学生不仅要“知”经济原理、管理理论,更要“行”市场分析、商业策划、财务操作。命名为“行知”,正是要突出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强调学以致用的办学特色。
  3. 塑造学院文化: “行知”二字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院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它倡导的是一种崇尚实践、勇于探索、求真务实、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这种文化激励师生不拘泥于书本,敢于走向社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4. 确立育人目标: 最终目标是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知),又拥有出色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行),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脚踏实地、敢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行知”远不止是一个名称,它是学院的立校之魂、兴校之基,是贯穿于其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精神主线。


三、 融合与升华:校名渊源的现实体现

校名的渊源并非停留在历史文本和理念宣称上,而是深刻地体现在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的办学实践之中,实现了“财经”专业底色与“行知”教育灵魂的有机融合。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

学院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意识地将“行知”理念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

  • 强化实践教学比重: 普遍加大了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和课时要求,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 创新教学模式: 积极推广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模拟仿真、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做中学”,体现“教学做合一”。
  • 建设“双师型”队伍: 注重引进和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确保教师能够在“做上教”。

(二)在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中的体现

学院积极践行“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大力拓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

  • 共建实习基地: 与众多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校外实习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所学。
  • 开展合作项目: 鼓励教师承接横向课题,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的咨询、调研、策划项目,使学习过程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 举办学术文化活动: 经常性举办以“行知”命名的讲座、论坛、技能竞赛、文化节等,营造浓厚的“知行文化”氛围,不断强化师生的认同感。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学院通过多种途径,使“行知”精神内化于校园文化:

  • 环境育人: 在校园内设立与陶行知先生相关的雕塑、名言警句石刻等,让环境诉说理念。
  • 活动载体: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支教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民生、了解国情,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境界、锻炼能力。
  • 精神传承: 将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使“行知”精神代代相传。


四、 结语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的校名,是一个精心构思、意蕴深远的完整概念。它既清晰地表明了其与母体学校西安财经大学的历史渊源和资源禀赋,奠定了学院在财经教育领域的专业基调和起点;更旗帜鲜明地标榜了其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尊崇与践行,确立了以“教学做合一”为核心、注重实践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院的独特身份标识。“财经”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体系,“行知”则指明了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方法与路径。这一校名,不仅是学院过去创办与发展的指南针,也是其面向未来、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永恒灯塔。它时刻提醒着每一位行知学院的师生,教育的真谛在于“行”与“知”的统一,人生的价值在于将所学奉献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98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0383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