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UIC校训及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简称UIC)作为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首家博雅型大学,自2005年创立以来,始终秉持独特的办学理念与精神传统。其校训“博文雅志,真知笃行”(英文:In Knowledge and in Deeds)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合与创新。这一校训深刻体现了UIC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使命。从历史渊源来看,校训的形成既汲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范精神与香港浸会大学“笃信力行”的基督教教育传统,又融汇了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核心价值,强调知识追求与道德实践的并重。校训不仅是UIC学术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其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教育实践的基石,反映了学校在跨文化背景下对全人教育的执着追求。通过这一理念,UIC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格局中树立了独特标杆,持续推动着中西文化交流与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作为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自成立以来便以独特的定位和理念在高等教育界占据一席之地。其校训“博文雅志,真知笃行”(英文译为“In Knowledge and in Deeds”)不仅是学校的精神标识,更是其教育哲学的核心体现。这一校训融合了中西文化精髓,既强调学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又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完美契合了UIC博雅教育的使命。UIC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于2005年联合创办,坐落于广东省珠海市,是首家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设立的大学。学校以国际化、全人教育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全球公民。校训的形成过程与UIC的创立背景、发展历程及教育愿景紧密相连,既承载了两所母体学校的传统,又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校训的文本内涵与语言特色

“博文雅志,真知笃行”这八个字源自中华经典文化的精粹,每一部分都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博文”一词可追溯至《论语》中的“博学于文”,强调广博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视野,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在UIC的语境中,“博文”更体现了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核心,即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课程,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雅志”则出自传统文化中对高尚志向和人格修养的追求,如《诗经》中的“雅”代表端正与文明,强调道德情操和理想抱负的培育。UIC通过这一概念,倡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以优雅、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

“真知”指向对真理的探索与知识的创新,反映了科学精神和学术诚信的重要性。UIC的教育模式注重研究型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学术领域中追求真实性、客观性和创新性。“笃行”则源自《礼记·中庸》的“笃行之”,强调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体现社会责任和实干精神。学校通过服务学习、实习项目和社区参与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文翻译“In Knowledge and in Deeds”简洁而有力,突出了知识与行动的二元统一,符合UIC国际化定位,便于全球学术社区的沟通与理解。

整体上,校训的语言结构平衡而富有韵律,中文部分采用四字格律,朗朗上口,易于传播;英文部分则直译核心思想,避免了文化隔阂。这种双语表达不仅是UIC跨文化特色的体现,也是其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过程

UIC校训的形成深受其两所母体学校——北京师范大学(BNU)和香港浸会大学(HKBU)——的历史传统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强调师范教育的道德楷模作用,注重知识与品行的结合;香港浸会大学的校训“笃信力行”则源于基督教教育传统,突出信仰与实践的并重。UIC作为两校合作的产物,自然汲取了这些元素,并将其融入博雅教育的框架中。

校训的制定过程可追溯至UIC创校初期(2005-2006年)。当时,创校团队包括来自BNU和HKBU的教育专家及管理层,他们希望通过校训传达学校的核心价值。在多次讨论中,团队一致认为校训应体现:

  • 中西文化的融合:既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又吸纳西方博雅教育理念;
  • 全人教育目标:强调知识、能力、品格的三维发展;
  • 实践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

最终,“博文雅志,真知笃行”被选定为正式校训,并于2006年学校首次开学典礼上公布。这一选择不仅得到了学术委员会的认可,也获得了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历史背景上,校训的诞生正值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兴起之际,UIC作为先驱者,其校训反映了时代对跨文化教育创新的呼唤。

校训与UIC教育理念的契合

校训是UIC教育理念的浓缩和升华,与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课程体系高度一致。UIC以博雅教育为特色,旨在通过小班教学、跨学科课程和全英文授课,培养学生成为“博文”之士。
例如,学校的核心课程(General Education)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以拓宽视野。“雅志”则体现在品格教育中,UIC通过导师制、社团活动和德育项目,引导学生发展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

“真知”对应学校的学术严谨性和研究创新。UIC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并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团队来自全球各地,带来多元的学术视角,助力学生追求真理。“笃行”则是实践教育的核心:学校与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合作,提供实习、志愿服务和创业机会,确保学生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例如,UIC的“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项目要求学生深入社区,解决真实问题,完美诠释了“笃行”的精神。

此外,校训与UIC的国际化定位相辅相成。学校与海外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换项目,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践行“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全球公民意识。

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与传承

校训已深深融入UIC的校园文化中,成为师生日常行为和精神认同的指南。在学术活动中,校训常被用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学术会议的宣誓环节,强化社区凝聚力。
例如,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会组织“校训解读”讲座,由资深教授阐述其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在视觉符号方面,校训出现在校园的多个角落:主楼铭牌、宣传材料、官方网站和学生手册上,时刻提醒师生其核心价值。学生社团也以校训为主题开展活动,如“博文读书会”和“笃行志愿者协会”,通过这些平台,学生能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校训的传承还得益于UIC的口述历史项目。创校元老和校友通过分享故事,传递校训背后的精神。
例如,在UIC十五周年庆典中,校训被作为主题,展示了学校如何通过这一理念影响了一批批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职场和社会中的表现,进一步验证了校训的实效性: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以行动力和社会责任感著称。

校训的比较分析与独特性

与国内外高校校训相比,UIC的校训凸显出鲜明的跨文化特色。中国传统高校校训多强调“德才兼备”或“实事求是”,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西方高校则侧重“真理”或“自由”,如哈佛大学的“Veritas”(真理)。UIC的校训巧妙融合了二者:既包含“博文”“雅志”这样的东方元素,又体现“真知”“笃行”的普世价值。

其独特性在于:

  • 动态平衡性:校训不偏重知识或行动,而是倡导二者的结合,符合现代教育对综合素质的要求;
  • 文化适应性:双语表达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具包容性,易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接受;
  • 实践导向:相较于一些抽象校训,UIC的校训更具体,可直接指导教学和学习活动。

这种比较优势使UIC校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中独树一帜,为区域高等教育创新提供了范本。

校训的当代意义与未来展望

在当代教育背景下,UIC校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高等教育愈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校训中的“真知笃行”正回应这一需求:它鼓励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实验、实习和创业等方式应用知识。
例如,UIC的数据科学项目结合了理论学习与行业实践,帮助学生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

未来,校训将继续指引UIC的战略发展。学校计划深化与大湾区产业的合作,扩大国际网络,并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校训中的“雅志”将激励学生关注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和社会公平,培养他们成为负责任的领导者。
于此同时呢,校训的传播方式也将创新,如通过数字化平台和跨文化对话,使其影响更广泛的群体。

UIC校训不仅是历史的结晶,更是未来的灯塔。它将继续凝聚学术社区,推动学校在全球化时代中保持特色,贡献于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12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89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