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校简介,校史概述(湖南一师校史简介)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作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红色基因。自创立以来,学院始终秉承“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和湖南的基础教育、革命事业及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校史与中国近代教育史、革命史紧密相连,不仅见证了师范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更是毛泽东、蔡和森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策源地,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教育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学院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一所承载着辉煌历史与时代使命的本科院校,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地标和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重要源头。学院以其独特的红色基因、卓越的办学传统和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在全国教师教育领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母校,其历史与国家的命运、教育的发展紧密交织,谱写出一部波澜壮阔的育人与救国篇章。

学校简介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一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单位、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服务基础教育发展为已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学院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拥有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传统优势专业实力雄厚,紧密对接湖南省基础教育师资需求。
于此同时呢,学院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等应用型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

师资力量是学院发展的核心支撑。学院汇聚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显著,并有多人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学院高度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教师在基础教育研究、湖湘文化研究等领域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

办学条件日益现代化。学院拥有城南书院校区和东方红校区,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风格古朴与现代交融。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一应俱全。图书馆馆藏文献丰富,特别是拥有大量珍贵的近代教育史料和毛泽东同志早期革命活动文献。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推进,为师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学习与研究环境。

学院深深植根于湖湘文化的沃土,秉承“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恪守“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形成了“红色教育、实践导向、乡村情怀”的鲜明办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风严谨淳朴,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

校史概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史,是一部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和革命历程同频共振的壮丽史诗。其发展脉络清晰,历经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重大历史时期,每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渊源与初创(1903-1911)

学院的源头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张栻创建的城南书院,其“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深远影响了湖湘文化。近代意义上的创办则始于清末“新政”时期。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奏请清廷立案,将城南书院改制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此举开创了湖南新式师范教育的先河。同年,另一重要前身——官立湖南第一师范学堂正式成立。1911年,校址迁至长沙城南妙高峰下,与城南书院旧址毗邻,奠定了此后数十年校址的基础。初创时期,学校广泛引进日本师范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兼重“中学”与“西学”,旨在培养新式学堂师资,推动教育近代化。

民国时期的辉煌与蜕变(1912-1949)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学堂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一时期是学校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1913年春至1918年夏,青年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长达八年之久。在这里,他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形成了早期的革命思想,并进行了诸如组织新民学会、创办工人夜学等一系列革命实践。
于此同时呢,学校还汇聚了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方维夏等一批思想开明、学识渊博的教育家,他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深刻影响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一大批进步青年,使学校成为湖南革命青年的大本营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1926年,学校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师范部),其后因抗战爆发,于1938年西迁至湘西溆浦、安化等地办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育人救国,展现了师生深厚的家国情怀。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迁回长沙原址。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与发展(1949-1999)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50年,学校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学校作为中等师范教育的翘楚,为湖南省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小学教师,被誉为“小学教师的摇篮”,为建国初期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育层次不断提升,办学规模逐步扩大。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与湖南第三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启了专科层次办学的新征程。这一步为后续的本科办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升格本科与新时代的奋进(2000至今)

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并定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升格本科后,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引进、科学研究、新校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4年,学院整体迁入位于长沙岳麓区的东方红新校区,办学空间和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于此同时呢,保留并修缮了城南书院校区作为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了历史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完美结合。进入新时代,学院被列为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积极融入国家教师教育振兴战略,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目标稳步迈进。

历史地位与贡献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历史地位崇高而独特,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师范学堂之一,其创立和实践为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范本,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求学和工作时期,学校成为了湖南地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和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心,为中国革命孕育和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
  • 湖南基础教育的核心支撑力量:百余年来,学校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十万计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从根本上提升了湖南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功勋卓著。

纵观其百年校史,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始终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恪守师范教育本位,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不断顺应时代潮流,锐意改革创新。从清末救亡图存背景下的兴学育才,到革命战争年代的播撒火种,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培桃育李,直至新时代追求卓越教师培养,其发展历程是中国师范教育百年沧桑变迁的一个缩影,更是一部不懈奋斗、追求真理、服务人民的伟大史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必将承载着历史的荣光与时代的重任,继续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崭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62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05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