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训是什么,校长介绍(承德职院校训校长)

综合评述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于历史文化名城承德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与校长介绍共同构成了理解该校办学理念与精神风貌的两个关键维度。校训“厚德励能、成才报国”凝练而深刻地体现了学院的育人导向与价值追求。“厚德”是根基,强调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与承德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呼应;“励能”是核心,突出技术技能的培养与磨砺,紧扣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成才报国”是目标,明确了学院致力于培养能够服务区域发展、贡献国家建设的应用型人才的崇高使命。这八字校训相辅相成,为学院师生提供了清晰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准则。而校长作为学院的掌舵者,其教育理念、管理风格和专业背景,对于校训的践行、学院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校长的办学思路与工作重心,有助于从动态和执行的层面把握学院的发展轨迹与特色建设。校训是静态的精神旗帜,校长是动态的实践推动者,二者共同塑造着学院的校园文化、教育质量和发展前景。对二者的深入阐述,是全面认识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不可或缺的部分。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层解读与文化践行

一、 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励能、成才报国”虽然仅有八个字,但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精准地概括了学院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和育人之魂。

“厚德” 居于校训之首,凸显了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德”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技术人才所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在职业教育领域,技术的精湛固然重要,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培养更为根本。学院强调“厚德”,意在要求师生:

  • 修养个人品德: 培养诚实守信、正直善良、谦虚谨慎、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
  • 恪守职业道德: 树立敬业爱岗、精益求精、遵纪守法、服务社会的职业精神,这尤其契合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要求。
  • 涵养社会公德: 增强社会责任感,明辨是非,乐于奉献,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厚德”的提出,也与承德这座城市所承载的“避暑山庄文化”中蕴含的“和合”思想、民族团结等传统美德相得益彰,体现了学院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励能” 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和生命力所在。“励”即勉励、磨砺之意,强调能力的获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的锤炼。“能”则指向全面的职业能力,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学院倡导“励能”,主要体现在:

  • 强化实践教学: 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 深化产教融合: 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引入真实生产项目,使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无缝对接。
  • 鼓励技能竞赛: 通过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学生钻研技术、提升技能的热情。
“励能”确保了学院培养的人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成才报国” 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归宿。“成才”意味着通过“厚德”与“励能”的过程,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报国”则赋予了“成才”更高的意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这要求学院:

  •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 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紧密围绕承德市乃至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急需人才,为地方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 培养家国情怀: 通过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效力的使命感。
“成才报国”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责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二、 校训在学院办学实践中的全面渗透校训绝非悬于墙上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的行动指南。

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校训。 学院将“厚德”要求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以及日常学生管理全过程。每一位教师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塑造良好品格。在“励能”方面,学院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优化实训条件,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动态调整,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校训。 学院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仪式等重要活动,反复宣讲校训精神,使其深入人心。校园内的宣传栏、网站、公众号等载体,经常展示践行校训的师生典型事迹,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社团活动、技能文化节、职业道德讲座等,也成为弘扬“厚德励能、成才报国”精神的重要平台。这种文化浸润,使校训从文字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

在管理服务中体现校训。 学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的设计,都以促进学生“成才”为出发点。
例如,健全的学生资助体系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厚德),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旨在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职业发展(励能、成才),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则是在引导其体验“报国”的责任与光荣。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也应力求体现“德”与“能”的要求,以身作则,服务师生。



三、 校长角色:校训践行的引领者与学院发展的掌舵人校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和管理核心,其理念、能力和行动对于校训的生动实践和学院的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校长(在此需指出,高校领导职务可能会有正常更替,以下描述基于对此类院校校长一般职责和作用的分析)通常是一位兼具深厚学术背景、丰富管理经验和清晰教育理念的学者型管理者。

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校训的深化。 一位优秀的校长会首先成为校训精神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倡导者。他/她会通过各种场合,深入阐释“厚德励能、成才报国”的时代内涵,将其与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区域经济社会的具体需求以及学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思路。
例如,校长可能特别强调“厚德”中的工匠精神培育,或将“励能”聚焦于对接某个特定产业链的需求,从而使校训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

校长的管理实践与校训的落实。 校长的工作重心在于将校训精神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制度、政策和项目。这包括:

  • 战略规划引领: 主持制定学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将“厚德励能、成才报国”作为核心指导思想,设定具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措施。
  • 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打造一支“德能双馨”的教师队伍,既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厚德),也鼓励教师提升“双师”素质(励能),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 资源配置优化: 在经费投入、设备采购、基地建设等方面,优先保障有利于学生“励能”的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有利于“厚德”的育人环境建设。
  • 对外合作拓展: 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励能”和“成才”平台,同时提升学院服务社会(报国)的能力。
校长的决策和管理行为,直接影响着校训在学院各项工作中落地的深度和广度。

校长的个人魅力与校园文化的塑造。 校长的人格魅力、学术水平、工作作风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一位勤勉务实、关爱师生、追求卓越的校长,其言行本身就是对“厚德励能”的最好诠释。他/她与师生的互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院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促进积极向上、崇尚技能、心怀家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从而为“成才报国”目标的实现营造肥沃的土壤。



四、 校训与校长协同作用下学院的发展路径在“厚德励能、成才报国”校训的指引和校长的有力领导下,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发展路径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筑牢发展根基。 学院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确保培养的人才首先在品德上过硬。这是学院赢得社会声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聚焦技术技能培养,打造办学特色。 学院紧密对接承德市的大数据、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等主导产业以及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努力形成不可替代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校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定的改革决心。

深化开放合作办学,拓展发展空间。 学院积极拓展与京津冀地区优质企业、院校的合作,引进先进资源,提升办学水平。
于此同时呢,加强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直接贡献于地方发展,体现“报国”担当。校长的视野和对外协调能力至关重要。

推动内部治理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在校长的推动下,学院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优化内部管理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校训的全面践行和学院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励能、成才报国”是其灵魂所在,而校长则是让这一灵魂注入机体、驱动发展的关键力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引着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致力于为区域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新时代谱写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83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94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