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贵州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贵州大学建校背景)

综合评述贵州大学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其发展历程深刻烙印着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轨迹。它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特定时代社会需求与有识之士远见卓识相结合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内忧外患,救亡图存、兴学育才成为时代强音。“教育救国”思想广泛传播,改革传统教育、建立新式学堂成为社会共识。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虽山川阻隔、经济文化相对滞后,但同样涌动着重教兴学的热潮。地方官员与士绅精英深刻认识到,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式人才,是改变贵州落后面貌、促进地方发展的根本途径。
因此,创办一所本省的高等学府,便成为当时贵州社会各界的迫切愿望和共同努力的方向。贵州大学的早期前身正是在这种求变图强的社会氛围中应运而生,它的建立,不仅开启了贵州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更承载了启迪民智、服务乡梓、为国家储备人才的崇高使命,为其后百余年的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贵州大学的肇始与早期发展(1902-1949)

20世纪初的清王朝统治末期,变法维新虽告失败,但兴办新式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教育改革,谕令各省开办大学堂。在此背景下,1902年,贵州巡抚邓华熙奏请清廷,拟在省城贵阳设立“贵州大学堂”。此举旨在顺应时势,为贵州培养通晓时务的新式人才。学堂的筹建工作随即展开,选址于贵阳市南明区的雪涯洞、丁公祠、昭忠祠一带。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贵州大学堂于1902年正式开学,首批招收学生120人。学堂的建立,标志着贵州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学堂的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书院的局限,除经史之学外,增设了外语(日文)、算学、格致(物理、化学)、地理等西学内容,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想。

初创时期的贵州高等教育步履维艰。由于师资、经费、生源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学堂的办学层次和规模均不稳定,其名称和体制也屡经变更。

  • 清末时期的演变(1902-1911):贵州大学堂开办不久,即于1904年根据清廷《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的规定,改为“贵州高等学堂”。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新式教育体系进一步确立。1906年,贵州高等学堂又改为“贵州师范学堂简易科”,办学重点转向培养急需的师资力量。1909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贵州官立矿业中学堂”,致力于培养矿业技术人才,以适应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的需要。这一时期学制的频繁变动,反映了清末教育体制探索阶段的混乱与不成熟,但也体现了贵州地方当局在不同阶段试图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办学方向的努力。
  • 民国前期的探索(1912-1936):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法令。1928年,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主政期间,决定创办“贵州大学”,这是“贵州大学”之名首次正式出现。学校设文、理预科,但办学仅一年左右,因周西成在军阀混战中战殁而停办。此次尝试虽如昙花一现,却再次表明了贵州建立高等学府的决心。此后一段时间,贵州的高等教育主要以省立贵阳师范学校、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以及一些专门学校的形式存在,为后续大学的成立积累了一定的师资和办学经验。
  • 国立贵州大学的成立与发展(1939-1949):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纷纷内迁。1937年,国立浙江大学辗转西迁,最终定居贵州遵义、湄潭办学数年。浙大的到来,不仅为战时的贵州保存了高等教育的火种,其严谨的学风、先进的科研理念和强大的师资阵容,更对贵州本地教育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地激发了贵州各界重办大学的热情。
    于此同时呢,战争导致大量人才涌入西南后方,为贵州创办大学提供了难得的人才机遇。1942年,在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贵州籍人氏王伯群等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国民政府行政院决议成立国立贵州大学。学校以原贵州省立农工学院为基础(该学院成立于1941年),合并了正在筹建中的文理、法商两个学院。首任校长由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张廷休担任。国立贵州大学的成立,是贵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贵州拥有了第一所国家层面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抗战时期及战后,国立贵州大学汇聚了一批知名学者,设立了文、理、法、商、农、工等多个学院,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成为战时大后方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整与建设(1949-197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政府对旧有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旨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调整也深刻地影响了贵州大学。

1950年,国立贵州大学改称贵州大学。1951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贵州大学”校名。在1952年至1953年全国范围的院系调整中,贵州大学的各个学院被析出,分别参与组建或独立成为专门学院:

  • 农学院独立成为贵州农学院(后发展为贵州农业大学)。
  • 工学院各系分别调入新成立的贵州工学院(后发展为贵州工业大学)及其他院校。
  • 文理学院等院系也进行了调整,部分师资和科系并入其他学校或撤销。

此次调整后,原贵州大学建制暂时撤销,仅保留了贵州大学校名和部分文科专业,与贵阳师范学院等校合并,性质发生了变化。这种调整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快速培养国家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客观上削弱了综合性大学的实力,打断了贵州大学原有的发展脉络。

1958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伴随着各省兴办大学的热潮,贵州省决定重建贵州大学。同年,以原贵阳师范学院的中文、历史、地理等专业为基础,并从省内其他单位抽调教师,恢复了贵州大学建制,设中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系科。重建后的贵州大学开始了在新中国体制下的办学历程。随后的政治运动,特别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学校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受到破坏,发展陷入停滞。

改革开放以来的振兴与跨越(1978-2011)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贵州大学也进入了快速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拨乱反正后,学校教学科研秩序迅速恢复正常。本科招生制度恢复,师资队伍得到加强,学科建设逐步推进。1985年,贵州大学成为贵州省重点大学。1990年代,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贵州大学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在加强基础学科的同时,积极发展应用学科,办学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1997年,贵州大学与贵州农业大学、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进行了初步合并,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迈出了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一步,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增强。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开启了以创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为目标的“211工程”建设。为了整合资源,提升贵州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以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2004年8月,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协议,重点共建贵州大学。同年12月,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原贵州大学与原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这次合并是贵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整合,彻底改变了贵州省高等教育资源分散的局面,极大地增强了贵州大学的学科覆盖面、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

合并后的贵州大学学科门类更加齐全,涵盖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05年9月,贵州大学被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实现了贵州省高等教育国家重点建设大学零的突破,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国家层面,站上了新的历史平台。此后,学校紧紧抓住“211工程”建设的机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校园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新时代的内涵发展与“双一流”建设(2012年至今)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作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贵州大学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提升质量、强化特色的新阶段。

2016年,贵州大学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部省合建协议,贵州大学被列为部省合建高校,进入教育部直属高校结对合作建设行列,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支持资源。同年,国家公布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贵州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这是对学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充分肯定,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贵州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围绕贵州省的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战略行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方针,一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另一方面立足贵州实际,围绕区域发展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控制、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学校还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数量显著增加,师资结构持续优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极大改善,花溪校区扩建工程稳步推进,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与国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纵观贵州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史,从清末大学堂的蹒跚学步,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初步成型,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前行、改革开放后的振兴合并,直至新时代跻身“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行列,其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奋斗、曲折与辉煌。它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贵州地方的发展休戚与共。一代代贵大人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扎根黔中大地,辛勤耕耘,为国家特别是为贵州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向未来,贵州大学正朝着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09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25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