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国美术学院校训是什么,校长介绍(国美校训校长简介)

综合评述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之一,其精神内核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校训与历任校长的办学理念之中。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不仅是对学子的期许,更是学院近一个世纪学术传统的凝练。这八个字将儒家修身精神、现代创新意识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从个人品格锤炼到艺术境界升华,再到文化使命担当的完整价值体系。它要求学子们既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恭敬专一的态度,也要具备融会贯通的学识与志存高远的抱负。而学院的校长,作为这一理念的践行者与引领者,其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往往是成就卓著的艺术家或学者,其个人艺术追求、教育思想与管理方略,深刻影响着学院的发展轨迹与学术风气。从首任校长林风眠先生提出的“调和东西艺术”的宏愿,到当代校长高世名教授对“艺术智性”与“社会感知”的强调,校长们的视野与担当,不断为“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共同塑造了中国美术学院兼容并蓄、直面现实、引领未来的独特气质。理解校训的深意与校长的贡献,是理解这所艺术殿堂精神谱系的关键。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

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是其立校之魂、育人之本。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学院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反思中提炼出的精神坐标,它连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代艺术教育的使命。

校训的历史溯源与文化内涵

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确立于建校八十周年之际,是对学院八十年风雨历程的深刻总结与精神升华。它汲取了中国古典典籍的精髓,每一词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行健”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寓意宇宙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效法天道,奋发图强,永不停息。这体现了学院对学子意志品质的根本要求,即在艺术道路上,必须具备坚韧不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精神。

“居敬”则出自《论语》“居处恭,执事敬”,以及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涵养须用敬”。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专注的态度。对于艺术学习者而言,“敬”不仅是对待学业、对待传统的恭敬之心,更是对艺术本身、对创作过程的一种虔诚与专注。在浮躁的时代,保持一颗“敬”心,是沉潜深入、抵达艺术精微之境的必要前提。

“会通”一词,体现了中国美术学院一贯的学术视野。它源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最终要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于此同时呢,它也呼应了学院首任校长林风眠先生所倡导的“调和东西艺术”的理想。“会通”要求学子打破画种、学科乃至中西文化的壁垒,广收博取,兼容并蓄,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视野。

“履远”取自《尚书》“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意指行至远方,需从近处开始。它既鼓励学子要有远大的艺术理想与抱负,志存高远,敢于挑战艺术高峰;也提醒他们艺术之路需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前行。这背后,更蕴含着一种文化使命感的期许,即艺术创作应超越个人的小圈子,关怀社会,面向未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远大责任。

这八个字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育人体系:

  • “行健”是动力基础:为艺术探索提供不竭的精神能量。
  • “居敬”是态度保证:确保艺术探索过程的专注与深入。
  • “会通”是方法路径:指明了广博学习、融合创新的方向。
  • “履远”是目标境界:设定了个人成就与文化贡献的终极追求。

校训作为一种精神烙印,已经渗透到国美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其区别于其他艺术院校的独特标识。

校训在当代教学与实践中的体现

中国美术学院并非将校训悬置于口号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育实践,使其成为活生生的育人现实。

在基础教学部,新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便是“行健”精神的熏陶。通过高强度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训练,磨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与意志力。这种“苦功”式的训练,旨在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坚韧品格。
于此同时呢,学院强调“劳作的上手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体会“格物致知”的精神,这正是“行健”的现代诠释。

“居敬”的态度,则体现在学院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与深入研究上。无论是书法、中国画专业对古典经典的临摹与研习,还是跨媒体艺术学院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转换,都要求学生对文化传统抱有敬畏之心。象山校园的建筑与园林设计,本身就在营造一种宁静、专注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沉静下来,与历史对话,与自然交融,涵养内心的“敬”。

“会通”的理念,是国美教学体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学院打破了过去严格按画种分科的模式,大力推动跨界与融合。

  • 在专业设置上,建立了如综合绘画、艺术工程与科技等新兴专业,鼓励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交叉合作。
  • 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大量跨学科讲座与工作坊,邀请哲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与艺术家同台对话。
  • 在创作实践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媒介和手段进行表达,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艺术门类。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国美毕业生的创作面貌极具丰富性和前瞻性。

“履远”的志向,引导着国美师生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学院积极推动“社会调研”与“艺术乡建”等项目,鼓励师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城乡社区,用艺术的方式参与社会创新。许多毕业生的创作涉及生态环保、城乡变迁、科技伦理等重大议题,展现了年轻艺术家面向未来、勇于担当的“履远”情怀。

中国美术学院校长介绍

中国美术学院的校长,不仅是行政事务的管理者,更是学术方向的引领者和学院精神的象征。历任校长大多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艺术主张与教育思想,深刻地塑造了学院的性格与命运。

历任校长的历史贡献与精神传承

回溯国美的历史,几位关键校长的贡献熠熠生辉。

首任校长林风眠先生(1928-1938年任职),是学院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宗旨,这一思想与后世确立的“会通”校训一脉相承。林风眠先生以兼容并蓄的胸襟,聘请了林文铮、潘天寿、吴大羽等一批兼具中西学养的艺术家任教,开创了国美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他本人更是“调和东西艺术”的身体力行者,其绘画作品将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美感与中国传统水墨的意境韵味完美结合,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道路。

潘天寿先生在20世纪中期曾长期主持学院工作(1959-1966年任职院长)。在面对民族艺术如何发展的时代课题时,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主张,强调中国画独立的体系性与价值标准。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画教学体系得以系统建构和完善,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深入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承前启后的中国画大家。潘天寿先生的贡献,在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坚守了民族艺术的本体地位,这种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自信,正是“居敬”精神的极致体现。

改革开放后,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诸多的校长与学术带头人共同努力,使国美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他们推动学科建设,完善教学体系,并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使中国美术学院重新屹立于国际艺术教育的前沿。

现任校长高世名教授的领导与理念

高世名教授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现任校长,是一位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和广阔国际视野的学者型领导者。他的上任,标志着学院进入了一个强调“艺术智性”与“社会感知”的新阶段。

高世名校长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 强调“艺术作为一种智识模式”: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或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世界、探究真理的方式。艺术创作是一种“研究”,能够产生不可替代的知识。这一理念极大地提升了艺术教育的思想高度,引导学生超越单纯的技法训练,走向更具深度和批判性的艺术实践。
  • 推动“无界”的学院建构:他致力于打破专业、学院、校园与社会的边界,倡导建立一种“无墙的学院”。在他的推动下,跨专业、跨媒体的合作成为常态,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国际机构的合作项目日益增多,艺术教育更加深入地嵌入到社会现场之中。这可以视为对“会通”与“履远”校训在新时代的拓展。
  • 深耕中国本土文化,建立学术自主性:高世名校长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资源的挖掘与转化。他主张建立基于中国自身艺术经验与美学思想的批评话语和理论体系,从而与西方艺术史叙事进行平等对话。这种文化自觉与自信,是对“居敬”精神的当代延续,旨在让中国的艺术教育真正扎根于自身的文化土壤。
  • 关注新兴技术,思考未来艺术形态:面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的迅猛发展,他领导学院积极应对,设立相关研究机构,探讨科技如何重塑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的方式,引导艺术教育面向未来。这体现了“行健”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高世名校长的带领下,中国美术学院不仅巩固了其在传统艺术领域的优势,更在实验艺术、媒体艺术、策展研究、艺术管理等多个新兴方向取得了显著进展,学院的整体学术活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行健、居敬、会通、履远”与其历任校长,特别是现任校长高世名教授的办学理念,共同构成了一幅动态发展的精神图谱。校训是恒常的精神灯塔,指引着方向;而校长们则是智慧的舵手,根据时代的浪潮调整着航行的姿态与策略。二者相辅相成,使得中国美术学院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始终能够与国家民族同命运,与文化艺术共进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兼具精湛技艺、独立人格、开阔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这座艺术殿堂的未来,将继续在这深厚的精神底蕴与前瞻的办学思想交织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其教育实践充分证明,真正的艺术教育,必然是技艺、思想与人格的全面塑造,是个人才华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426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48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