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广西科技职业学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广西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作为其精神旗帜与育人圭臬,是“厚德强能,励学敦行”这八个凝练而意蕴深远的汉字。这则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院特定的发展历程、地域文化使命以及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之中。它精准地概括了学院对师生在道德修养、专业技能、学习态度与实践行动四个维度的核心要求,构成了一个有机统
一、相辅相成的价值体系。“厚德”是根基,强调立德树人,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强能”是核心,紧扣职业教育属性,突出技术技能培养,致力于使学生成为具备过硬本领的应用型人才;“励学”是动力,倡导勤奋刻苦、终身学习的进取精神;“敦行”是归宿,注重知行合一,鼓励将所学知识技能付诸实践,服务社会。从其历史渊源来看,这则校训的确立与学院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面向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背景下,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紧密相连。它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治学的精髓,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职业教育特征,是学院办学理念、校园精神与文化认同的高度浓缩,指引着一代代桂科学子成长成才,也持续推动着学院自身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度解读与历史脉络


一、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强能,励学敦行”,虽然仅有八字,但其内涵丰富,层次清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体系,深刻反映了学院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追求。


1.“厚德”之基: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厚德”一词,源远流长,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本意是指大地宽厚,能够承载万物,引申为君子应效法大地,修养深厚的德行,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在广西科技职业学院的语境下,“厚德”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具体内涵。

  • 职业道德的锤炼: 作为一所职业院校,学院将“厚德”首先聚焦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学院致力于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技术能手,更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操守的合格公民。
  • 个人品格的塑造: “厚德”也涵盖了学生个人基本道德品质的养成,如诚信、友善、正直、宽容、感恩等。学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营造崇尚品德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文化素养的积淀: 广义的“德”也包括人文素养。学院鼓励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养分,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

因此,“厚德”是校训的基石,它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确保学院培养的人才在德才兼备中以德为先。


2.“强能”之要: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

“强能”直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根本目标。它强调能力的强化与提升,特别是与未来职业岗位紧密相关的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

  • 精湛技能的掌握: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大赛等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能,达到“技高一筹”的水平。
  • 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不仅指操作技能,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学院注重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战中成长。
  • 适应发展的潜能: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强能”还意味着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学习能力与迁移能力,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强能”是校训的核心,它回答了职业学院“培养什么人”的关键问题,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励学”之道:终身学习的动力源泉

“励学”意为勉励勤学,源自古代劝学传统,如宋真宗《励学篇》便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著名诗句,以激励学子奋发读书。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励学”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 勤奋刻苦的态度: 学习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活动。校训倡导学生发扬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 科学方法的掌握: “励学”不仅是态度鼓励,也包含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探索和运用。学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 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励学”蕴含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要求,鼓励学生保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更新自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励学”是校训的动力系统,它为“强能”和“敦行”提供持续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支持,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阶梯。


4.“敦行”之实:知行合一的实践导向

“敦行”一词,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为勉力而行,专注于实际行动。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检验“厚德”、“强能”、“励学”成果的最终环节。

  • 重视实践教学: 学院将实践教学摆在突出位置,通过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环节,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行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
  • 鼓励服务社会: “敦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技术下乡、社区服务等活动,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 强调行动力与执行力: 它培养学生不尚空谈、务实肯干的作风,强调决策后的行动力与任务执行中的坚韧性,这是职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敦行”是校训的落脚点,它体现了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鲜明特色,确保了教育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个人发展动能。

“厚德、强能、励学、敦行”四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闭环。“厚德”是方向保障,“强能”是目标核心,“励学”是实现路径,“敦行”是价值体现,共同构筑了广西科技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完整范式。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背景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学院创办和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处的地缘经济环境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导向密切相关。


1.学院创立与时代呼唤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的成立,正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广西作为西部省份、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面向东盟的前沿阵地,亟需培养大量能够服务本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学院的创办者深刻认识到,一所新兴的职业院校必须有一个能够凝聚人心、指引方向、体现特色的精神标识。校训的提炼工作,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议事日程。它需要回答:学院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秉持怎样的教育理念?如何在本地区众多院校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


2.文化传承与地域特色

在校训的构思过程中,学院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厚德”承载了儒家文化重德修身的传统,“励学”和“敦行”则体现了历代先贤对学行并重的强调。
于此同时呢,校训也紧密结合了广西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战略定位。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民族团结、勤劳朴实的民风为“厚德”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枢纽,广西的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强能”提出了更高、更国际化的要求。“敦行”则契合了广西人民务实肯干、勇于开拓的精神特质。
因此,校训的诞生,是普遍的教育规律与特殊的地域院情相结合的结果。


3.凝练过程与共识凝聚

校训的最终确定,通常是一个集思广益、反复推敲的过程。学院 likely 组织了由学院领导、专家学者、教职工代表甚至学生代表参与的讨论会,广泛征集意见。在众多提案中,“厚德强能,励学敦行”因其内涵的全面性、结构的工整性、语言的凝练性以及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高度契合而脱颖而出。“厚德强能”侧重目标状态,明确了“德”与“才”的要求;“励学敦行”侧重过程方法,指明了“学”与“行”的路径。这八个字易于记诵,又意味深长,能够获得校内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同,从而成为全院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4.正式确立与宣贯深化

在经过充分论证和民主程序后,学院最终将“厚德强能,励学敦行”正式确立为校训,并通过文件形式予以公布。校训的确立,标志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后,学院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贯彻活动,例如:将校训镌刻于校园醒目位置如校门、教学楼;在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场合反复宣讲校训精神;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校风学风建设之中;制作相关的文化宣传品等。通过这些持续不断的努力,校训从文本走向实践,从理念内化为行动,逐渐成为浸润师生心灵、塑造学院品格的重要力量。


三、校训的践行载体与育人成效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广西科技职业学院通过构建多维度的育人体系,将校训精神具体化、常态化,使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课程体系设置: 在专业课程中强化技能训练(强能),在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中加强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厚德)。推行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敦行)。
  • 教学模式改革: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励学)。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强能、敦行)。
  • 考核评价方式: 改革单一的知识考核,引入技能操作、项目完成度、团队合作、职业规范等多元评价指标,体现校训的综合性要求。


2.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 物质文化层面: 校园景观、楼宇命名、宣传橱窗等均体现校训元素,营造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
  • 行为文化层面: 组织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榜样评选等。鼓励学生社团开展科技制作、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践行“强能”与“敦行”。
  • 制度文化层面: 将校训精神融入学生守则、教师行为规范、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等规章制度中,使其成为硬性约束和软性引导的结合体。


3.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成为校训的模范践行者。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强能之本),更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厚德之范),还要有勤勉的治学态度(励学之姿)和关注实践的教学导向(敦行之实)。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使教师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更好地指导学生。


4.育人成效初步显现

在校训精神的引领下,广西科技职业学院的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以“品德好、技能强、用得上、留得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学生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强能)。校园内勤奋学习(励学)、乐于奉献(厚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敦行)蔚然成风。校训已经成为学院办学声誉和毕业生品牌的重要支撑。


四、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广西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强能,励学敦行”也展现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1.契合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国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这与校训中“厚德”与“强能”并重的理念完全一致。提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强化实践能力,这正是“敦行”的题中应有之义。鼓励终身学习,建设技能型社会,则与“励学”的精神内核相呼应。
因此,校训完全符合当前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


2.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广西正全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这些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扎实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校训所倡导的培养目标,精准对接了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指引学院未来的内涵式发展

面对未来,校训将继续作为广西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治校的基本遵循。在专业建设上,需要持续“强能”,紧跟产业技术变革;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始终“厚德”,筑牢思想根基;在学风建设上,要长期“励学”,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在办学特色上,要深化“敦行”,强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校训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学院在提升办学质量、凝练办学特色、创建高水平职业院校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强能,励学敦行”,是其历史的结晶、现实的指南和未来的灯塔。它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八个字不仅镌刻在校园里,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桂科人的心中,化为日常的行动自觉,持续推动着学院事业乘风破浪,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它作为学院精神文化的核心,必将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40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33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