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培黎职业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培黎创始人及前身)

关于培黎职业学院创始人及前身的综合评述培黎职业学院的创立与发展,是一段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充满国际主义精神与务实教育理念的传奇篇章。其创始人,普遍公认并深受敬仰的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路易·艾黎先生。这位来自新西兰的友人,将其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特别是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学院的前身,则可追溯至路易·艾黎与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于抗日战争时期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这一名称蕴含深意,“培黎”既取“为黎明而培养人才”之意,亦含有“为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的希冀,同时亦是为了纪念一位曾支持中国工合运动的美国传教士约瑟夫·贝利。这所学校的诞生,源于路易·艾黎倡导的“工合”运动,旨在通过“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实践教育模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饱经沧桑的中国培养亟需的技术人才和未来的建设者。它不仅是一所传授技能的学校,更是一个承载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和国际友谊的摇篮。从双石铺到山丹,再到随着国家发展重心转移而迁至兰州,并逐步发展壮大为今天的培黎职业学院,其血脉中始终流淌着路易·艾黎所奠定的教育基因。
因此,理解培黎职业学院,必须从理解路易·艾黎其人和最初的培黎工艺学校开始,这是解开其历史渊源、文化精神与办学特色的关键钥匙。

培黎职业学院的奠基人:路易·艾黎的光辉生涯与教育理想

要深入理解培黎职业学院的灵魂,就必须首先深入了解其创始人路易·艾黎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矢志不渝的教育追求。路易·艾黎于1897年出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的斯普林菲尔德。1927年,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正值这个古老国度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之际。眼前的满目疮痍和人民的深重苦难,深深触动了他,使他毅然决定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共命运。他最初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处工作,但很快便投身于更广阔的社会活动之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工业区相继沦陷,物资极度匮乏。在此背景下,路易·艾黎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夫妇等中外友人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即著名的“工合”运动。该运动旨在将流亡的技工和难民组织起来,建立遍布全国的小型工业合作社,生产战争和民生所需的物资,支持长期抗战。“工合”运动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是一种生产自救和社会改革的实践。路易·艾黎敏锐地意识到,要维持“工合”运动的生命力,并为中国未来的重建打下基础,必须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有奉献精神的年轻骨干。正是这一远见卓识,直接催生了培黎工艺学校的构想。

路易·艾黎的教育理念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性。他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传统书斋式教育,大力倡导“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期望学生们能够“与时俱进”,掌握实用的生产技术,同时具备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的能力,成为新社会的建设者。这一理念成为了培黎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宗旨,深深烙印在学校的基因之中。

烽火摇篮:培黎工艺学校的创立与早期岁月

培黎职业学院的直接前身——培黎工艺学校,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1942年,路易·艾黎在陕西凤县的双石铺开始了艰难的建校工作。选择双石铺,一方面是因为其地处大后方,相对安全;另一方面,这里也是“工合”西北办事处所在地,便于获得支持。学校的命名,如前所述,富含深意,体现了其时代使命和国际背景。

学校的早期发展充满了艰辛。经费紧张、物资短缺是常态。师生们自己动手,开荒种地、修建校舍、制造教学工具。正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培黎精神得以锤炼和形成。不久,英国记者乔治·何克接手担任校长,他与路易·艾黎并肩作战,成为学校早期发展的核心人物。何克以其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全身心投入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中,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随着战局变化,双石铺的安全受到威胁。1944年,为了使学校能在一个更稳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路易·艾黎决定将学校西迁至更为偏远的甘肃山丹县。这次迁徙是一次真正的长征,师生们用马车、骆驼驮着学校的“家当”,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山丹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古城扎下根来。在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进入了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规模扩大,设立了更多贴合当地实际和战时需要的专业,如机械、纺织、皮革、造纸、陶瓷、煤矿开采、农牧业等。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学生们上午学习文化理论课,下午在学校的实习工厂或农场进行生产劳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不仅自给自足,其生产的产品还支援了前线和社会。

山丹时期是培黎学校历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真正实践了“手脑并用”的理念,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路易·艾黎与当地百姓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将山丹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这段岁月,塑造了培黎学校独特的校风和文化,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代变迁与薪火相传:从山丹到兰州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1953年,由于国家工业建设布局的调整和兰州作为新兴工业城市地位的提升,山丹培黎学校迁至甘肃省会兰州,并更名为兰州培黎石油技工学校。这次迁移标志着学校服务面向的拓展,从主要为“工合”运动和地方经济服务,转向更直接地为国家大规模的石油工业建设培养技术工人。学校由燃料工业部领导,路易·艾黎担任名誉校长,继续关心着学校的发展。

在兰州,学校进入了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它紧密配合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为玉门油田等石油基地输送技术人才。尽管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随着国家需求进行了调整,但路易·艾黎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核心理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传统被继承和发扬光大。学校在石油技工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技术工人培养基地。

此后数十年间,伴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几经演变,先后更名为兰州石油技工学校、兰州培黎工业学校等,办学层次和专业领域也不断调整和拓展,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尽管名称和隶属关系有所变化,但“培黎”这个名字始终得以保留,这本身就是对路易·艾黎及其教育事业的深切纪念和传承。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后续升格为职业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的启航:培黎职业学院的正式成立与特色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在甘肃省和兰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原有培黎学校办学基础上,正式筹建并成立了培黎职业学院。这一升格是培黎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学校进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阶段。

培黎职业学院的成立,是对路易·艾黎教育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光大。学院在专业建设上,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作为向西开放前沿阵地的定位,开设了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等多个符合产业升级需求的专业群。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设了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确保学生能够学到真本领,实现高质量就业。

同时,学院特别注重弘扬和培育独特的培黎文化。将路易·艾黎的生平事迹、“手脑并用”的校训、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通常设有路易·艾黎纪念馆或展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基地。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路易·艾黎的故乡新西兰的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延续着深厚的国际友谊,这已成为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

学院的发展目标清晰而远大:

  • 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区域领先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大力弘扬路易·艾黎教育思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
  •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路易·艾黎精神:培黎职业学院的永恒财富

路易·艾黎留给培黎职业学院的,远不止一个创始人的名号和一段可追溯的历史。他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融入学校血脉的“艾黎精神”。这种精神内涵丰富,历久弥新,是驱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

首先是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路易·艾黎将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事业,这种跨越国界的大爱,是培黎学院文化基因中最温暖的底色。它教育着每一位师生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其次是“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实践教育精神。
这不仅是办学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能力要求。它强调动手能力与动脑思考相结合,反对空谈,注重实效,鼓励创新。这一原则在今天科技飞速发展、产业快速迭代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再次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从双石铺的篝火到山丹的窑洞,再到建设新校区的拼搏,这种不畏艰难、白手起家的精神,始终是培黎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法宝。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实干担当的作风。

最后是与时代同行的进取精神。路易·艾黎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其教育实践始终服务于国家与人民最迫切的需要。这种精神要求培黎职业学院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

培黎职业学院的源头,清晰地指向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及其在抗战烽火中创建的培黎工艺学校。从双石铺的初创,到山丹的壮大,再到兰州的转型与升华,学校的发展轨迹深刻反映了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变迁历程。尽管时代在变,学校的名称、地点、专业在变,但由路易·艾黎所奠定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内核,却如同一条永恒的金线,贯穿于培黎教育事业的全部历史,并将在新时代继续照亮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前行之路。培黎职业学院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理想、奉献、实践与传承的动人故事,它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必将是中国职业教育园地中一朵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奇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169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81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