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遵义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是什么,简介(遵义师范学院校园文化)

遵义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综合评述遵义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是在其悠久的办学历史、独特的地理区位和鲜明的师范使命共同孕育下,形成的具有深厚底蕴和时代活力的精神价值与行为规范体系。这所坐落于中国革命历史名城遵义的学府,其文化基因中深深烙印着“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不仅源于对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宝贵历史遗产的传承,也体现在学校扎根黔北、服务基层的办学实践之中。其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师道”文化,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操守,致力于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于此同时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其文化兼具“黔北”地域特色,注重对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服务地方”为鲜明特征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更渗透在校园环境、社团活动、师生互动等方方面面,构成了遵义师院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认同,持续引领着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学子的成长成才。遵义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的深厚根基与历史源流

遵义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学校百年办学的历史积淀、遵义这片红色热土的精神滋养以及国家民族对师范教育的时代要求。理解其校园文化,必须从追溯其历史源头开始。


一、 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内化

遵义,因“遵义会议”而成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这座城市本身就承载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遵义师范学院坐落于此,得天独厚地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资源。学校并非简单地将红色文化作为宣传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入、持久的举措,将其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 融入思政教育体系: 将遵义会议历史、长征精神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现场教学、情景体验,让红色历史从书本走入内心。
  •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活动: 定期举办“红色经典诵读”、“长征故事会”、“革命题材艺术展”等活动,鼓励学生创作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使红色基因在生动的艺术形式和参与体验中得以活化传承。
  • 学术研究的支撑: 学校依托地域优势,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对长征文化、遵义会议历史等进行学术挖掘,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和文化建设,提升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学术深度和理论高度。这种对红色基因的深度融入,使得艰苦奋斗信念坚定勇于担当成为遵义师院学子显著的精神特质。


二、 师范精神的坚守与弘扬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师道”文化是遵义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守师范教育的初心,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扎根基层、奉献教育的高素质师资。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浸润: 这八字校训是学校师范精神最凝练的表达。它要求师生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学校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思政、榜样评选等多种方式,让校训精神体现在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
  • 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 强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见习、实习、研习体系,与地方中小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早接触、深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培养其热爱教育、服务教育的情怀。
  • 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 通过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教学名师讲座、从教经验分享会等活动,营造崇尚师德、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这种对师范精神的坚守,塑造了学校淳朴、严谨、负责的教风和学风。


三、 地方文化的汲取与融合

遵义地处黔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仡佬族、苗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沙滩文化)。遵义师范学院深刻认识到自身与地方发展的共生关系,主动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黔北风情”。

  • 本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 开设与黔北文化、民族艺术相关的选修课程,将地方民族音乐、舞蹈、美术、手工艺等引入艺术教育和公共选修课体系,让学生了解、热爱并传承本土文化。
  • 非遗传承与保护: 学校积极与地方合作,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记录和研究工作,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展演,成立相关学生社团,使校园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平台。
  • 服务地方的文化实践: 组织师生开展文化下乡、支教支农、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使校园文化更具地域辨识度和生命力。
遵义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的多元表现与生动实践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理念,更是一种活生生的实践。遵义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通过物质环境、制度规范、行为活动等多个层面生动呈现,构成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文化生态系统。


一、 物质环境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

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无声地传递着学校的价值取向和历史记忆。遵义师范学院注重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融教育性、艺术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育人环境。

  • 建筑与景观的寓意: 校园内的建筑命名、景观设计往往蕴含深意。
    例如,以历史名人、教育先贤命名的楼宇,提醒师生不忘历史、见贤思齐;设立与长征主题相关的雕塑、文化墙,时刻进行着红色精神的视觉化教育。
  • 文化场馆的建设与利用: 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不仅是功能场所,更是文化高地。校史馆记载着学校的创业艰辛与发展成就,是进行爱校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书馆营造静谧而浓厚的书香氛围,鼓励学生潜心向学。
  • 校园媒体的文化传播: 校报、校园网、广播站、官方新媒体平台等构成强大的宣传矩阵,及时传播校园资讯,深度报道师生先进事迹,展示校园文化成果,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二、 制度行为文化:规范与活力的统一

制度是文化稳定传承的保障,行为是文化动态展现的方式。遵义师范学院的制度行为文化体现了规范管理与激发活力相结合的特点。

  • 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 学校建立了一套涵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德规范、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了严谨治学、规范管理的文化取向。
  • 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 定期举办“名师讲堂”、“博士论坛”、学术报告会、创新创业大赛等,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 蓬勃发展的社团文化与文体活动: 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涵盖学术、文艺、体育、公益、实践等多个领域,如红色文化研习社、民族歌舞社、支教协会等,成为学生发展兴趣、锻炼能力、结交挚友的重要平台。运动会、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则集中展示了校园文化的活力和学生的青春风采。
  • 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学校行为文化的一大亮点。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深入农村、社区、中小学,开展支教、科普、环保、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将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付诸行动。


三、 精神观念文化:价值认同的核心

精神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和信奉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心理品质的总和。经过长期积淀,遵义师范学院形成了其独特的精神气质。

  • “遵师人”的身份认同: 师生对“遵师人”这一身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源于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尊重,对师范使命的认同,以及对学校发展前景的信心。它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团结奋进的共同体意识。
  • 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品格: 受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影响,学校师生普遍展现出朴实、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学生们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在就业选择上乐于面向基层、扎根一线,体现了务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开放包容与追求卓越的心态: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学校也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大学文化。鼓励师生勇于探索、追求卓越,在教学、科研、管理各方面争创一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遵义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的时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校园文化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遵义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出奇。


一、 新时代对校园文化提出的新要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背景下,以及国家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突出: 要求校园文化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 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要求校园文化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营造敢于探索、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 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彰显: 要求校园文化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具备国际视野,开展文明对话,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 遵义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的创新路径

面对新形势,遵义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 深化红色文化的时代化表达: 探索运用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让红色教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增强其感染力和时代感。将红色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创新创业等主题更紧密地结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 强化师范文化的内涵拓展: 在坚持师德养成的同时,更加注重未来教师信息素养、跨学科教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的培养,使师范文化内涵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同步演进。
  • 促进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推动黔北民族文化、非遗项目与现代设计、文创产业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使地域文化不仅成为传承的对象,更成为创新的源泉,服务地方文旅融合发展。
  • 构建智慧校园文化新生态: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学习空间,丰富在线文化资源,拓展网络文化活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共享的文化育人新平台。
  • 提升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与辐射力: 加强校际、校企、校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文化资源,同时将本校特色文化成果推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增强学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遵义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是一部仍在书写的历史长卷。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承载着红色的记忆、师道的尊严和土地的深情;它向未来的远方走去,面临着时代的考题和发展的机遇。其核心魅力在于那种实事求是的求真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服务地方的使命担当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追求。这种文化,如同播撒在学子心田的种子,随着他们的毕业离校,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开花结果,不仅成就他们个人的出彩人生,也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着独特的“遵师力量”。未来的遵义师范学院,必将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校园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继续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30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6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