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川区升华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逐步形成“技能立校、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学校依托达州产业优势,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等专业群,与本地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的精准对接。师资队伍方面,通过“内培外引”策略,形成“双师型”教师占比超65%的结构优势,同时建有省级实训基地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为学生提供“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环境。就业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82%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达47%,有效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然而,在专业课程更新速度、高端实训设备配置及跨区域合作资源整合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突破传统职教模式局限,增强服务产业链升级的能力。
一、办学定位与特色优势
学校以“升学有基础、就业有专长”为培养目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设立智能制造、电子商务、老年护理等8大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获批省级重点专业。通过“校中厂”模式引入达州智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生产线实训基地,实现“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学徒”角色转换。
核心指标 | 数值 | 区域排名 |
---|---|---|
省级重点专业数 | 2个 | 达州市第3 |
校企合作企业数量 | 36家 | -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65% | 达州市第2 |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匹配度
学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重点覆盖达州“工业强市”战略中的智能装备、能源化工、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2023年新增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淘汰会计电算化等传统专业,形成与区域产业吻合度达89%的专业布局。
专业类别 | 开设专业数 | 对应产业领域 | 就业对口率 |
---|---|---|---|
智能制造类 | 5 | 智能装备、汽车制造 | 86% |
信息技术类 | 3 | 数字经济、软件开发 | 82% |
现代服务类 | 4 | 电商物流、养老护理 | 78% |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通过实施“名师培育工程”,累计选派126名教师参加国家级职教培训,引进企业技术骨干23人担任兼职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提升至38%,但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仅占22%,制约课程开发能力提升。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年均培训时长 |
---|---|---|---|
正高级职称 | 15 | 8.5% | 72小时 |
双师型教师 | 87 | 51% | 96小时 |
企业兼职教师 | 42 | 24% | - |
四、实训设施与教学资源
学校投入4200万元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设备,但工位数量仅满足60%学生同时实训需求。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覆盖率达75%,但与行业前沿技术存在2-3代差距。
实训类别 | 设备价值(万元) | 工位数 | 利用率 |
---|---|---|---|
智能制造实训 | 1800 | 320 | 92% |
信息技术实训 | 1200 | 240 | 85% |
服务业实训 | 800 | 180 | 78% |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1.7%,其中42%进入中铁建工、达州钢铁等本地企业,平均起薪4200元。升学群体中,83%通过单招考试进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职院校。
就业去向 | 比例 | 典型企业 | 平均月薪 |
---|---|---|---|
本地制造业 | 35% | 斌锋机械、兆纪光电 | 4500元 |
服务业 | 27% | 沃尔玛、京东物流 | 3800元 |
升学 | 28% | 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院 | - |
六、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学校与达州高新区管委会共建“园校联动”培养机制,推行“1.5+1+0.5”工学交替模式。与阿里云合作开发云计算实训课程,与长城汽车共建订单班,实现招生即招工的精准培养。
- 共建产业学院:与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联合开设直播电商专业
- 技术服务平台:为12家企业提供模具设计、PLC编程等技术支持
- 资质认证:引入华为HCIA、AutoCAD高级绘图员等职业认证体系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00人次,为万源市、宣汉县等偏远地区提供电商扶贫培训。技术开发服务到款额突破150万元,但横向课题参与度较低,专利成果转化率不足15%。
服务类型 | 年度数据 | 收入占比 |
---|---|---|
社会培训 | 3200人次 | 45% |
技术服务 | 150万元 | 30% |
技能鉴定 | 1800人 | 25% |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专业集群效应不足、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数字化转型步伐缓慢等问题。建议:①建设跨区域职教联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②引入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项目;③搭建工业互联网实训平台,服务“智改数转”战略。
达川区升华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已形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未来需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寻求突破,着力打造川陕渝结合部职业教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