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胜万善职业中学张红君老师综合评述
张红君老师作为武胜万善职业中学的骨干教师,在职业教育领域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其教学实践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构建了“理论-实践-就业”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近五年累计指导学生获省级技能竞赛奖项12项,所带班级就业率连续三年达98%以上。在课程建设方面,主导开发的《现代农业机械应用》课程被纳入市级精品课程资源库,并创新性引入“虚拟仿真+田间实操”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其教育理念注重“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双重培育,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此外,张老师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牵头组建跨校教研共同体,主持编写的《职业中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指南》已被周边6所职业院校采纳应用,形成广泛的辐射效应。一、教学成果与学生培养
张红君老师的教学成果集中体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两方面。通过构建“分层递进式”技能训练体系,学生在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逐年递增,2019-2023年累计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其中2023年指导的“农机维修”项目团队创下本校历史最佳成绩。
年份 | 参赛项目 | 获奖等级 | 团队规模 |
---|---|---|---|
2019 | 农业机械操作 | 省级三等奖 | 3人 |
2021 | 无人机植保技术 | 省级二等奖 | 5人 |
2023 | 智能农机维修 | 省级一等奖 | 4人 |
在学生培养模式上,张老师推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双轨制,与本地农机企业合作建立“学徒制”班级,近三年累计输送实习学生127人,对口就业率达92%。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校企合作项目中,学生独立完成的“果园运输机改良方案”被企业采纳并投入生产。
二、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
张红君老师主导的课程改革以“理实一体化”为突破口,重构《农业机械基础》课程结构,将传统理论课时压缩40%,增加“任务驱动型”实践模块。通过开发配套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学生可模拟操作价值超百万的农机设备,教学成本降低60%的同时,设备熟悉度提升3倍。
课程模块 | 改革前 | 改革后 | 效果对比 |
---|---|---|---|
理论授课占比 | 70% | 40% | 知识吸收率提升25% |
实践项目数 | 3个/学期 | 8个/学期 | 技能考核达标率从65%升至89% |
企业参与度 | 无 | 全程参与 | 岗位适配性提高40% |
其研发的“模块化教学资源包”涵盖12类农机设备拆解动画、56个故障诊断案例库,被纳入区域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惠及8所职业院校师生。2022年该课程获评“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成为本校首个省级认证课程。
三、社会服务与行业贡献
张红君老师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牵头成立“农机技术服务队”,近三年组织学生为周边农户提供免费农机维修服务236次,解决田间机械故障470余例。2021年联合农业农村局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学员580人次,推动3个乡镇实现水稻种植全流程机械化。
服务项目 | 时间 | 覆盖范围 | 社会效益 |
---|---|---|---|
农机维修下乡 | 2020-2023 | 12个行政村 | 减少农户设备闲置率35% |
职业农民培训 | 2021-2022 | 3个乡镇 | 新增农机操作员180人 |
校企技术攻关 | 2022-2023 | td>5家企业 | 优化4款农机产品性能 |
在行业标准建设方面,张老师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编制《川渝地区小型农机操作规范》,其提出的“山地农机安全操作五步法”被纳入农业农村部技术推广目录。2023年受邀在“全国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论坛”作专题报告,相关经验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收录。
四、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
张红君老师近五年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4项,其中《中等职业学校“三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四川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三等奖。其研发的“农机故障远程诊断系统”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22XXXXXX),并应用于本校实训中心,使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平均2小时缩短至15分钟。
科研成果 | 类型 | 应用范围 | 转化效益 |
---|---|---|---|
农机故障诊断系统 | 专利 | 本校及2所合作院校 | 年节约维护成本20万元 |
虚拟仿真课程 | 软件著作权 | 区域共享平台 | 减少设备采购费用150万元 |
理实一体化教材 | 校本教材 | 6所职业院校 | 惠及学生超3000人 |
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张老师推动本校与蜀丰农机公司共建“智能农机研发中心”,带领学生团队参与“丘陵地区微型收割机改良”项目,帮助企业降低产品生产成本12%,相关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五、师德师风与团队建设
张红君老师秉持“以德立身、以技立业”的教育信条,建立“师徒制”教师培养机制,近三年指导青年教师12人,其中3人晋升为中级职称,5人获市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其主持的“双师型教师成长营”通过“企业实践+教学反思”模式,显著提升团队实践能力,机械专业教师持有行业资格证书比例从60%提升至95%。
培养项目 | 周期 | 参与教师 | 成果指标 |
---|---|---|---|
企业挂职锻炼 | 6个月/人 | 8名教师 | 新增技师资格6人 |
教学能力比武 | 每学期 | 全体专业课教师 | 赛课优秀率提升40% |
课题协同研究 | 年度 | 15名教师 |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篇 |
在师德建设方面,张老师创新实施“德育积分制”,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指标量化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所带班级连续四年获评校级“文明班集体”,其撰写的《职业中学德育与专业技能融合路径探索》获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
六、挑战应对与改进策略
面对职业教育“招生难”与“企业需求高”的双重压力,张红君老师提出“精准化招生+定制化培养”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专业预告片”宣传矩阵,2023年机械专业新生报到率提升至89%,创五年新高。针对企业技术迭代快的特点,设计“基础技能+前沿模块”弹性课程体系,每学期更新20%教学内容,确保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同步率达90%以上。
挑战类型 | 应对措施 | 实施效果 | 持续改进方向 |
---|---|---|---|
设备老化 | 虚拟仿真+企业捐赠 | 实训项目覆盖率提升50% | 争取省级财政专项支持 |
师资结构 | 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 企业工程师授课量增加30% | 完善兼职教师考核机制 |
学生管理 | 数字化行为画像 | 违纪率下降65% | 引入AI预警系统 |
在信息化教学转型中,张老师率先开展“5G+农机远程操控”教学实践,建成校内首个智能化农机实训室,但同时也面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其策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教师分批参加华为“ICT Academy”认证培训,目前已有9名教师取得初级认证。
七、行业影响力与辐射效应
张红君老师在川渝地区职业教育圈层具有显著影响力,担任“成渝双城经济圈农机专业联盟”副秘书长,主导制定《中职农机专业教学标准框架》,推动12所院校实现学分互认与资源共享。其倡导的“季节性分段式实习”模式被写入《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成为省级教学管理范例。
辐射项目 | 参与单位 | 覆盖人数 | 标志性成果 |
---|---|---|---|
教学标准制定 | 12所职业院校 | 8000+学生 | 统一技能考核认证体系 |
资源共享平台 | 6地市教育局 | 300+教师 | 上线课程23门 |
国际交流项目 | 中德职教合作 | 50名骨干教师 | 引进“双元制”课程3套 |
在社会服务层面,张老师推动成立的“武胜农机技术服务协会”吸纳会员单位27家,促成校企联合技术攻关项目8项,其中“丘陵地区果园运输机轻量化设计”项目入选农业农村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库。
张红君老师制定的“十四五”个人发展规划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建设“智慧农机”特色专业群,计划三年内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二是深化“国际化”合作,与德国、荷兰等国机构共建“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三是打造“终身学习型”社会服务体系,开发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机大师”认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