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四川特教中职)

四川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四川特教中职)

四川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专门面向视障、听障、智障学生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办学校,自2013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残健融合、技能立身”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中医康复、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等特色专业体系。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校校联动”模式,累计培养逾千名具备职业技能的特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成为全国特殊教育领域职业教育改革的示范标杆。其“多感官实训室”“盲人医疗按摩标准化课程”等创新实践,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特殊教育职教体系的空白,更通过开发无障碍学习资源、建立终身教育通道,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四	川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87年成立的四川省聋哑学校职业高中部,201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办学定位聚焦“三个转变”:从单一残疾类型教育转向多类别融合教育,从基础文化补偿转向职业技能培养,从区域服务转向跨省协同发展。

年份重大事件办学规模
2013获批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320人
2016开设中医康复技术专业增设视障学生专项培养计划
2021建成川渝特殊教育职教联盟联合培养覆盖12个省市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能力+专业技能+职业认证”三级课程体系,重点打造中医康复、数字媒体、服装设计三大品牌专业。其中中医康复专业首创“触诊训练仪+经络可视化系统”教学模式,使视障学生操作准确率提升至98%。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职业资格
中医康复技术推拿手法学、中医筋伤学盲人医疗按摩师
数字媒体应用音频剪辑、触觉图形设计多媒体制作员
服装设计与工艺立体裁剪、缝纫工艺服装制版师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特教+行业”双师培养机制,组建了由12名特教专家、35名企业技师组成的复合型师资团队。实施“青蓝工程”以来,教师团队获全国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金奖3项,开发校本教材《视障生计算机操作实务》被纳入全国推荐目录。

教师类型占比持证情况
特教专业教师62%高级职称占41%
行业兼职导师28%技师及以上资格100%
康复治疗师10%国际认证资格

四、教学创新实践

学校研发“多模态教学系统”,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触觉振动图谱、3D打印模型、语音交互程序。在中医专业教学中引入VR经络导航技术,使学习效率提升40%。2022年建成“无障碍智慧校园”,实现语音导航、震动提示等全场景适配。

五、学生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63%进入医疗按摩、手工艺品制作等行业就业,18%升入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深造,19%自主创业。学校建立“校友企业联盟”,孵化出“黑暗烘焙坊”“蜀绣工坊”等12个残疾人创业项目。

六、社会服务成效

近五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300人次,其中为藏区、彝区贫困残疾家庭提供免费培训3200人。开发的《手语云翻译系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特殊教育案例,与京东、腾讯等企业共建的“AI助残实验室”年均产出技术成果17项。

七、设施设备配置

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专用空间,包括配备触觉导航系统的实训楼、可升降课桌的智慧教室、具备声光震动提示的体育馆。自主研发的“智能课表系统”能自动适配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设备使用率达98.6%。

八、挑战与发展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县域特殊教育职教资源整合难度大、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动力不足、重度残疾学生远程教育覆盖率低。未来将推进“三个转型”:从区域办学转向跨区域协同,从传统职教转向终身教育,从单一技能培养转向创新创业孵化。

通过持续深化“医教结合”“康教融合”改革,学校正逐步构建起覆盖“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随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该校有望成为西部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的核心枢纽,为全国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四川样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