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市新都职业技术学校刘兰英(新都职校刘兰英)

成都市新都职业技术学校刘兰英(新都职校刘兰英)

成都市新都职业技术学校刘兰英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职业生涯贯穿教学、管理与创新实践多个维度。她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推动学校形成“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特色,尤其在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专业群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活页式教材,她带领团队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其管理风格注重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的结合,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模块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实效性。在社会服务方面,她主导的社区技能培训和乡村振兴帮扶项目,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然而,其在资源整合与跨区域合作中的局限性,也反映出地方职业院校发展的共性挑战。

成	都市新都职业技术学校刘兰英

一、教育背景与专业根基

刘兰英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其学术背景涵盖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开发方法论等领域,早期发表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估模型》等论文,已初步展现对职业教育核心问题的思考深度。

教育阶段院校名称专业方向核心成果
本科西华师范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省级优秀毕业生
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毕业论文获校级一等奖
进修项目德国柏林职教集团双元制教学模式获得AHK认证证书

二、职业履历与岗位变迁

从普通教师到副校长再到校长,刘兰英历经15年完成职业晋升。2018年担任校长后启动“三教改革”,将企业师傅引入课堂,构建“理论+实训+顶岗”三维培养体系。其主导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汽车维修、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累计培养技师型人才超2000人。

任职阶段职务关键举措成效指标
2005-2012专业教师开发数控编程校本教材教材被全省7所学校采用
2013-2017教学主任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取证率提升40%
2018至今校长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心设备投资超3000万元

三、教学创新与课程改革

刘兰英主导开发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将传统学科课程拆解为42个可组合学习单元。其团队研发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疫情期间保障了85%的实践课程线上运行,相关成果获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改革领域具体措施技术应用获奖情况
课程结构活页式教材开发AR技术辅助教学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评价体系过程性考核占比60%大数据分析平台国家教学创新奖
师资建设企业轮岗制度AI教学诊断系统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奖

四、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通过与京东方、一汽丰田等企业共建“厂中校”,刘兰英团队实现设备共享率达75%,学生顶岗实习薪酬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20%。其设计的“订单班”培养模式,使企业用人满意度从68%提升至92%。

合作类型参与企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
实训基地共建西门子(中国)捐赠价值500万设备年培训量1200人次
订单培养京东西南分公司设立专项奖学金年输送技术人才200人
技术研发成都工研院联合申报专利17项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率85%

五、管理机制优化成效

刘兰英推行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将教学事故率从12%降至3.5%。其实施的“系部自治”改革,赋予专业群20%的经费自主权,激发基层创新活力,相关经验被纳入四川省职业院校治理案例库。

六、社会服务拓展维度

依托学校资源建立的“香城工匠学院”,年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超万人次。刘兰英主导的“彝区技能扶贫”项目,累计培养凉山籍学生436人,就业安置率达98%,相关事迹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

七、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学校面临教师数字素养参差不齐、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刘兰英通过建立“教师数字化能力分级认证体系”,并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作为教学载体,逐步破解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

八、行业影响力与辐射效应

作为全国机械行指委委员,刘兰英牵头制定的《中职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标准》已在西南地区推广。其主持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研修班,累计为老挝、缅甸等国培训职教管理人员132人次,推动中国职教标准海外落地。

刘兰英的教育实践深刻诠释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从微观的教学改革到宏观的产教融合,其探索形成了可复制的“新都模式”。但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传统技艺传承与前沿技术渗透,仍是需要持续突破的方向。未来需在跨国教育合作、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等新兴领域深化布局,方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职教现代化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