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农业职业院校中机电类专业的重要教学单位,始终围绕现代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依托学校60余年农业职业教育积淀,深度融合传统农机技术与现代智能装备应用,形成了“农业+机电”交叉融合的专业集群。目前开设农业装备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核心专业,其中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构建了从设备操作、维护保养到智能农业装备研发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6%,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实训基地面积超8000平方米,配备智能农机模拟系统、新能源汽车实训平台等先进设备,与川内20余家农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主要服务于现代农业园区、农机制造企业及售后服务网络,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骨干。
历史沿革与定位分析
学院前身为1958年设立的农业机械科,2002年随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独立建院。历经三次专业结构调整,形成服务现代农业装备产业链的专业布局。当前定位于培养掌握智能农机技术、具备农业信息化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对接四川“10+3”产业体系中的现代农业装备产业集群。
发展阶段 | 专业调整方向 | 标志性成果 |
---|---|---|
2002-2010年 | 基础机电专业建设 | 建成农机维修实训中心 |
2011-2018年 | 智能化转型 | 引入无人机植保实训系统 |
2019至今 | 产教深度融合 | 与吉峰农机共建产业学院 |
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现设3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5个高职专科专业,形成“农业装备运维-智能制造-智慧农业”三级递进专业群。核心课程包括《农业机械原理》《智能农机控制系统》《农产品加工设备》等,实践课程占比达60%。近年新增农业机器人编程、物联网农业应用等前沿课程模块。
专业名称 | 核心能力 | 合作企业 |
---|---|---|
农业装备应用技术 | 农机操作维护/智能改造 | 川龙农机、久保田农业机械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自动化设备装调/PLC编程 | 西门子工业软件、富士康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电动汽车检测/充电桩安装 | 特斯拉服务中心、特来电 |
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通过实施“双百工程”(百名工程师进课堂、百名教师下企业),构建了“校企双聘”师资体系。现有全国农业职教名师2人,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建成国家规划教材配套课程5门,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涵盖8大类农机操作项目。
师资类型 | 人数 | 代表性成果 |
---|---|---|
教授/研究员 | 8 | 主持制定农机维修国家标准 |
企业兼职导师 | 15 | 联合开发农机故障诊断课程 |
博士学历教师 | 6 | 承担农业部智能农机专项课题 |
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累计立项省部级课题23项,其中《西南丘陵地区智能农机适配性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建成四川省农业机械检测与认证中心,年均完成农机质量检测300余台套。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均2000人次,研发的微型联合收割机在甘孜州实现产业化应用。
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实施“技能等级证书+X”培养模式,毕业生持有中级维修证比例达100%,高级证获取率68%。建立就业跟踪机制显示,入职三年内晋升技术主管岗位比例达24%,自主创业率11%主要集中在农机合作社运营领域。
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牵头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机职教联盟,与30家企业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其中与新希望六和共建的智慧牧场实训中心,实现从饲料加工到挤奶设备的全流程教学实践。虚拟仿真中心可模拟200种农机作业场景,满足疫情期间线上教学需求。
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
建立“五维”质量评价体系(企业满意度、技能竞赛成绩、1+X证书获取率、创新创业成果、社会服务贡献)。近两年在全国性农机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毕业生对教学满意度从89%提升至93%。针对企业反馈增设农业无人机运维等微专业课程模块。
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面对农业装备智能化加速带来的技术迭代压力,学院正推进三大转型:一是专业群向农业人工智能方向延伸,二是实训设备更新周期缩短至3年,三是师资队伍增加数据科学与算法类人才引进。与电子科技大学开展智能农机联合实验室建设,破解传统农机专业数字化转型难题。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学院已形成“扎根农业、技融智造”的鲜明特色,在农业装备人才培养领域建立显著优势。未来需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加强跨学科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更多懂农业、精技术、会创新的复合型技能人才。